檢測陰性就一定是陰性?檢測陽性才必須處理?不吃料就是非瘟?這幾個問題你搞清楚了嗎
今年下半年特別是入冬以來非瘟再度席捲我國,南方地區受災尤為嚴重。非瘟來勢洶洶,非瘟防控的成敗直接決定豬場的有無、是現階段最緊要的任務。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下幾個非瘟防控中常見的誤區,希望對養豬朋友們有所幫助。
1
檢測陰性就一定是陰性?
豬隻表現出不吃料、精神呆滯等症狀,我們往往會取樣送檢、檢測結果為陰性就鬆了一口氣,可是檢測陰性就一定是陰性嗎?
答案是否定的,豬隻在發病初期其唾液、排洩物中一般檢測不到病毒,而等到檢測到病毒時就已經排毒散毒、錯過了最佳“滅火”時機。
2
檢測陽性才必須處理?
部分養豬朋友對待非瘟持觀望態度,認為檢測陰性就沒必要拔牙,這顯然是錯誤的。
檢測陽性只在早期確定豬場是否發生非瘟時有意義,豬隻是否淘汰必須以臨床表現為主。在唾液中檢測到陽性就意味著已經排毒,臨近豬隻、整個豬舍甚至整個場區都有可能已經被汙染。以檢測陽性為準的“精準”拔牙只會造成病毒擴散,豬場陷入拔牙“越拔越多”的泥沼,最終損失慘重。
3
不吃料就是非瘟?
現在大家“談非色變”,特別是已經或正在經歷疫情的豬場,豬隻不食會引起高度緊張、甚至直接淘汰豬隻。
有如此敏感的反應是好事,但實際上是否為非瘟應綜合多因素判斷,如場區及附近有無疫情出現、有無其他症狀(高燒、精神沉鬱、發紺發紫等)、核酸檢測結果以及有無其他疾病的典型特徵等。
除此之外,還應注意觀察臨產母豬是否有分娩特徵(破羊水、有奶水等)、非孕期母豬是否發情。從而區別是否生理不適或其他疾病。
4
疫情爆發是隨機的、並無規律可循?
近兩年疫情發生都很有規律,以廣東為例,十一月開始大範圍發病並迅速蔓延。而十一月正是該地區氣溫下降、天氣陰晴不定換季階段。氣候波動時豬群的營養保健與免疫力調節或將成為防疫的關鍵點。
5
豬價居高不下,應該抓住行情、滿負荷生產?
結合非瘟病毒的傳播特點,養殖密度過大會增加傳播風險。養殖密度大,在一定的空間內豬隻之間接觸(直接或間接接觸)更加容易,水、飼料、飼養工具等物資的交叉風險上升,蟲鼠等動物媒介有更大的機率帶毒、散毒。
因此建議豬場適當降低密度,特別是防疫壓力較大的場區或復產場可以考慮將規模調整為滿負荷的四分之三甚至三分之二。
小 結
結合以上防疫誤區,非瘟防控應當綜合判斷、理性處理,做好生物安全工作、使用合理有效的防控方案(如康美淨方案)、發現疫情後採取果斷的處理措施,能更有效的保護豬場、捍衛養豬朋友們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