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農業>

銀魚味道鮮美,肉質細嫩,營養豐富,深受國內外消費者的青睞,是我國出口創匯的重要水產品之一。上世紀60-70年代,銀魚一直是太湖、鄱陽湖等長江中下游流域的“寶藏品種”,僅僅是捕撈銀魚一個品種就給當地的漁民帶來了不少財富。

銀魚具有重要的商業開發價值,老一輩的水產專家在1979年首次將銀魚從太湖移植到了雲南的滇池,結果大獲成功。1984年,滇池中的銀魚產量衝到了3500噸,創下了滇池有史以來的單品產量紀錄,比鰱魚、鱅魚的產量之和還要高。

滇池成功移植銀魚的案例在當時引起了巨大轟動,雲南的其他高原湖泊也紛紛“效仿”,多數都取得了相當可觀的經濟效益。雲南省的銀魚產量最多曾高達5000噸,總產值數億元,明顯提高了當地漁民的收入。

1995年,農業部聯合水利部發出了一項通知,要在全國範圍內開展銀魚的移植增殖工作。這條通知一出,全國上下就掀起了一陣移植銀魚的熱潮,涉及的水體面積至少有30萬公頃。正是在這一年,黑龍江、吉林等東北地區的湖泊、水庫中也開始引進了銀魚。

銀魚幼苗

需要指出的是,在北方大面積推廣的銀魚品種都是大銀魚,南方的品種則以太湖新銀魚為主。然而隨著銀魚的“名氣”越來越大,民間開始出現了各種各樣的“非議”。有人說,銀魚的移植會導致當地的水質變差,很多土著魚種也都因此消失了。也有人說,“氾濫”的銀魚會吃掉其他魚的魚卵,對當地魚類的種群繁殖來說是個致命的打擊。

兩種不同的銀魚標本

網友們的擔心不無道理。銀魚的繁殖力非常強悍,食慾也非常貪婪,過度繁殖確實會搶佔水體資源和生存空間,進而使土著魚種陷入生存危機。大銀魚是所有的銀魚中個體最大的,會瘋狂掠奪湖中的小魚小蝦,引發“生態事故”的機率更大——位於中俄邊界的興凱湖就是一個典型的“試驗場”。

興凱湖與小興凱湖

興凱湖地處東北平原,湖體北部在中國境內,南部則在俄羅斯境內。興凱湖中有一種非常出名的特產——興凱湖鮊,屬於“中國四大名魚”之一。興凱湖鮊是當地正兒八經的“老土著”——上世紀80年代,興凱湖鮊的捕撈產量佔興凱湖漁業總產量的80%以上,後來隨著捕撈強度不斷增大,產量也隨之下降了不少。

導致興凱湖鮊產量下降的不僅僅是漁民的過度捕撈,大銀魚的引入也具有不可推脫的責任。

當地人最初放養大銀魚的地點是小興凱湖(小興凱湖和興凱湖只有一路之隔,但兩者的生態環境卻相差很大)。小興凱湖是傳統的人工增養殖水體,在引入大銀魚之前就先後引進了草魚、鰱魚、鱅魚、鯉魚和鯽魚,獲得的經濟效益相當可觀。

不知是什麼原因,大銀魚在小興凱湖中並沒有“站穩腳跟”,一直沒能建立起種群優勢,更不用說形成捕撈產量了。後來,大銀魚隨著小興凱湖的洩洪水進入了興凱湖,經過定居和建群,大銀魚很快就成為了興凱湖中的優勢種群。

大銀魚在興凱湖中紮根定居並發展壯大著實是一件“怪事”。因為從理論上來看,興凱湖的“體量”更大,生態系統更穩定,物種豐富度也明顯高於小興凱湖,但是興凱湖對大銀魚的“抵抗力”卻明顯輸給了小興凱湖,這讓很多專家都摸不著頭腦。

興凱湖鮊(興凱湖大白魚)

興凱湖中雖然有鯰魚、黑魚等肉食性魚類,但種種跡象表明,大銀魚並不是鯰魚、黑魚的目標獵物——研究人員透過對鯰魚、黑魚進行解剖,在胃含物中幾乎見不到大銀魚的屍體或組織。興凱湖鮊雖然也是肉食性魚類,但基本是以蝦類為主食,對大銀魚並不怎麼感興趣。

因此放眼整個興凱湖,大銀魚基本上找不到天敵,再加上興凱湖中有豐富的天然餌料,水質條件也非常適合大銀魚的生長,這些很有可能是大銀魚在興凱湖“氾濫”的原因。

據當地的老漁民回憶,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興凱湖裡的漁船還不到100艘,一網下去就可以輕輕鬆鬆收穫100多斤興凱湖大白魚(興凱湖鮊)。但在2010年前後,漁民想要捕到興凱湖大白魚就沒那麼容易了,最主要的捕撈品種已經變成了大銀魚。

大銀魚自從進入興凱湖以後就不斷吞食湖中的小魚小蝦,而這些正是興凱湖鮊的主要食物。當這些底層資源被大銀魚搶佔後,興凱湖鮊的“口糧”難免會減少,產量下降也在意料之中。

從物種數量來看,如今的“興凱湖一哥”已經不再是興凱湖鮊,南方的大銀魚成功“上位”。其實,這種變動早在10年前就已經“苗頭初現”了——2010年的調查結果顯示,在當地漁民付出同樣捕撈成本的情況下,大銀魚的捕撈量佔比高達36.4%,興凱湖鮊的產量卻只佔7.7%。

興凱湖冬捕

大銀魚給興凱湖鮊帶來的“災難”還不止如此。和興凱湖鮊相比,大銀魚的規格要小很多,大多數長度都不超過一指。為了捕撈到更多的大銀魚,漁民所用的網眼一般都很小,很多還沒長大的興凱湖鮊也就成了大銀魚的“陪葬品”。

另外,大銀魚的捕撈方式主要有拖網、底拉網,捕撈效率不高,而且網中往往有很多的兼捕物件,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較大。在雲南的撫仙湖,當地人甚至採用過電力拖網來捕撈銀魚,對土著魚種造成了很大危害,現在這種“絕戶網”已經被明令禁止了。總之,銀魚的捕撈方式急需改善,否則其他魚類就會跟著一起遭殃。

那麼問題來了,照這樣的趨勢發展下去,興凱湖鮊會不會像曾經的滇池金線䰾、撫仙湖鱇浪魚一樣被逼到瀕臨滅絕的地步呢?

這個問題不太好回答。大銀魚和興凱湖鮊屬於相互競爭的關係,不過,和大銀魚的競爭帶來的生存壓力相比,人類的過度捕撈對興凱湖鮊來說才是更大的威脅。興凱湖鮊能不能再次創造上世紀80年代那樣的輝煌,捕撈方式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為了保護興凱湖鮊的種群資源,當地政府不僅在夏季設定了45天的禁漁期,還透過人工增殖放流的方式來補充苗種數量。上圖:2020年6月,興凱湖漁場的工作人員準備將310萬尾魚苗放流到興凱湖中。

總之,大銀魚的推廣移植是一把“雙刃劍”,既有利又有弊。興凱湖周邊的部分漁民僅僅透過捕撈大銀魚每年就能獲得數十萬元的收益,大銀魚對提高漁民的收入來說確實起到了積極作用。但銀魚移植熱潮的背後也隱藏著很多生態風險,雲南土著魚類的滅絕就是活生生的慘痛教訓。

如果沒有做好風險評估就盲目引種,大銀魚就有可能從“經濟魚種”變成“入侵物種”,這一點尤其需要謹慎對待。

18
最新評論
  • 面積僅2.5萬平方千米,大面積國土是沙漠,為何以色列農業發達?
  • 建築工人歲數越來越大,等他們老了,以後誰來幹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