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9日,時任江蘇姜堰區委副書記的孫靚靚,在“江蘇姜堰”開設的“三水筆談”專欄發表的文章《農民有賺頭,農業才有奔頭》。文章只有1342字,未讀時以為就一篇簡單小文,細細看了一遍之後,發現文章寫得真棒,沒有大話套話,樸素的文字充滿思想性,讀下來有意猶未盡之感,盼望著再長一點…好文章一定要分享,各位讀友學起來。
農民有賺頭,農業才有奔頭
孫靚靚
姜堰歷史上是農業大市,撤市設區後,仍然是農業大區,耕地佔主城區70%,農村人口占60%,“三農”比重較大。這些年,姜堰農業從小到大、從散到聚,在改革等方面走在省市前列,掙得了不少榮譽地位。但“面子”有了,不代表有“裡子”。這個“裡子”,就是農民收入,儘管跑贏了人均GDP、跑贏了城鎮居民收入,但總體落差仍然不小,特別是經營性收入僅佔全部收入的26.7%,遠低於全省的平均水平。
農業興則百業旺,農民富則姜堰強。從長遠看,黨的十九大將“鄉村振興”列為七大戰略之一。鄉村的振興,關鍵是農民的致富,最終要靠產業的振興,說到底,只有讓農民有賺頭,農業才有奔頭。因此,必須想方設法給農業找“三條路”,即給產業找增效出路,給產品找市場銷路,給農民找致富門路。這應當是今後一段時期全區“三農”發展的重要方向。
現階段,農業主要矛盾由總量不足轉為結構性矛盾,稻麥等“大路貨”供過於求,綠色有機農產品供給不足,迫切需要深度調整農業結構,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今年,我們把“一村一品”作為工作抓手,區級層面,在上下河地區各選一塊區域,打造整體推進、規模連片的結構調整示範區;村級層面,複製推廣大安“村集體+合作社+農戶”模式,梳理適合本土種植、市場前景好、有成功案例的優質專案,由各村及經營主體自由選擇、自主對接,進行探索性結構調整。同時,藉助示範性家庭農場服務聯盟建立,實行統一購買種子、農藥、化肥,提供專業植保、農機服務,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出效益。我們要有這樣的認識,謀劃“三農”不侷限於農業,謀劃農業不侷限於種養業,謀劃種養業不侷限於稻和麥。農民最講實惠,能掙錢的就是好產業、有市場的才是好專案。
酒香也怕巷子深。姜堰特色農產品豐富,姜堰大米、溱湖八鮮、梁徐牛肉、大倫羊肉等等,放在本地很出名,出了姜堰就成了“小眾”產品。守著“金飯碗”不能去討飯,當下,“網際網路+”是最活躍、最具潛力的要素,也是農產品品牌化經營的重要途徑。今年我們將深入推進“百村優品”富民行動,以村(社群)為單位,在全區篩選一批特色優質農副產品,打通線上線下銷售渠道,培育農副產品名優品牌叢集,實現產品競爭力和市場影響力“雙提升”。
農業是傳統產業,但不意味著就貼上“低附加值”的標籤。法國、荷蘭等國家農業之所以發達,一個重要的啟示,就是擺脫了傳統農業思維,透過產業“接二連三”,實現農業全價值鏈發展。這方面姜堰需要探索,“接二”方面,像華港蔬菜、沈高葡萄等產業已初具規模,可以透過招引關聯深加工專案,整合生產、物流等各方資源,開拓農業新的增值空間。“連三”方面,從一定意義上講,一處農業專案,就是一處旅遊景點。特別是小楊、湖南、河橫等特色田園鄉村試點村,緊鄰5A級溱湖景區,完全具備發展鄉村旅遊的基礎。目前,我們正考慮出臺鼓勵“要素聚鄉、鄉賢回鄉、市民下鄉”的政策意見,對回鄉發展休閒農業、鄉村旅遊的鄉賢、能人,加大政策支援,全力做好服務,積極創造環境,為農業發展、鄉村振興注入創新元素、創業基因,帶動更多農民增收致富。
走進新時代,站在姜堰這方沃土上,我們將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大力弘揚姜堰骨氣、姜堰志氣,一步一個腳印把藍圖變為現實,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農民成為有賺頭的職業、農村成為大有可為的“致富夢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