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作為傳統的產業,在當下的時代裡逐漸呈現出不一樣的新式狀態,從種植端到加工儲藏再到銷售前端都產生了新的方式。
無論是新的思維,新的種植技術還是新的營銷方式,都勢必對農業人會有更高的要求。
但我國現階段農業人普遍文化和技能水平偏低,很難適應這種新的農業環境。
在強調農業職業化的當下,身份的轉變不僅是一種定位的調整,更是技能水平的提升表現。那麼,怎樣才能獲得轉變的機會,使自己更好契合到新的農業種植環境中呢?
基於這一現實問題,農人自己在摸索路徑,市場也可能會有些零散的課程指導,政府相關部門也在整合資源,不同程度的舉辦農業技能培訓班,以提升農業人的水平。
前段時間由成都市政府組織的市級農業職業經理人調訓召開。
農產品加工保鮮是重要環節
上午場由劉繼博士帶來農產品的加工與保鮮內容,這是農業中從種植、採收、貯藏、銷售各個環節都會遇到的重要問題。
從理論上講起,農產品加工分為初加工和精加工兩種。
其中初加工是指在農產品採後/產後進行的首次加工,是使農產品性狀適於進入流通和深加工的過程。它包括產後淨化處理、分類分級、乾燥、包裝、預冷和儲藏保鮮等環節。
也就是說保鮮屬於初加工的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也只有當這個環節做到位後,才能實現加工需要達到的避免腐爛、提升價值和減少損失的終極目的。
精加工則是以農業生產中植物性產品和動物性產品為原料,透過一定的工程技術處理,使其改變外觀形態或內在屬性的物理及化學過程。
準確的說,它已經完全改變了農產品原有的形態,從初級產品變為製成品了。
比如我們常見的五穀磨粉就是講穀類豆類加工製成粉末狀,更加便於消費者使用。再如市面上五花八門的飲料,也是從原材料透過技術加工變成可以直接食用的液態食品。再有甚者,服裝、菸草、傢俱等各種型別的產品也是精加工的結果。
當然,對於普通農人來說,初加工是更常見的場景。
但現狀是,我國的農產品體系建設水平與發達國家差距還很大,尤其是果蔬,採後腐損率遠高於發達國家。
但目前向好的是,在逐步認識到現狀後,政策上開始向這方面傾斜,從2010年開始,國家、各省市相繼出臺農產品冷鏈流通規劃、農產品採後產地初加工補貼等政策。
那在實際操作上要有哪些流程和關注點呢?
博士從果蔬採收、預冷、分級、包裝、保鮮處理、塗膜依次講起,說明原理的同時詳細闡述了其要點和具體操作方法。
在保鮮上,重點強調其保水作用,而的冷鏈是能達到全生命週期保鮮效果的更好輔助方式。
除此以外,可用於保鮮的技術還有氣調技術、水果天然抑菌劑等技術,其中水果天然抑菌劑正是博士團隊與包樂包聯合研發的可落地新技術——天然抑菌水果套袋。
從實驗室到果園落地,多年的資料證明了這一技術的可行性,成功進入成都市農業農村局三農專案庫也佐證了政府的認可和支援。
農產品包裝設計有技巧
以案例為基,從展示到剖析,深入淺出的為學員們講解了包裝的功能、意義和注意事項。
從大自然最偉大的包裝設計入手,柑橘、雞蛋、豌豆、核桃等等農產品不同程度上兼具了包裝最基礎的保護功能、便利功能、促銷功能等功能。
換句話說,人工包裝設計需要解決的也正是以上3種基礎功能。
比如,在保護功能上,可達到防震動、擠壓、撞擊、破損、揮發、滲漏、汙染、腐蝕等功效;
在便利功能上,要便於生產、儲運、銷售、處理,這一功能更多的在材質、形狀等方面進行體現;
在銷售功能上,包裝設計與產品設計開發要融為一體,商品差異化要明顯,換句話說就是可以突出賣點,更加美觀和與眾不同。
這裡容易出現包裝過度的現象,那麼怎麼定義過度包裝?
《限制商品過度包裝條例》提出:
商品包裝空隙率不得大於55%
商品包裝成本不得超過商品銷售價的15%
當然,這種情況的出現離不開當前存在生產與設計的嚴重脫節。品牌商不夠重視包裝、意識欠缺,包裝生產廠對設計理念和美感比較缺乏、創新性弱,而設計師更是“重平面、輕結構、輕材料”,連線性明顯偏弱。
褚橙包裝設計稿
褚橙包裝生產稿
基於這種現狀,包裝個性化定製顯得格外重要,將品牌、視覺和結構、工藝完美結合,可以更好打造具有特性的IP,滿足運營需求。
當然,這對提供個性化定製的服務方綜合要求非常高,各方能力缺一不可。
其實,無論是農產品加工、保鮮還是包裝設計,都是農業產業鏈上必不可少的環節,更是農人們必然會多多少少遇到的問題,掌握好理論,提高意識,學會技術要點,都是普通農人轉變為職業農民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