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馬上就要結束了,這對於農民來說就是一年的種植告一段落了。一個種植季節的結束,也意味著新一輪的種植需要做準備了。今年比較種植業比較特殊,許多搞養殖的而今年也計劃轉種植,所以湧進的從業人員要比往年要多很多。
這種小眾作物為荸薺,很多人可能叫不出這兩個字,【biqi】,實際上我們叫馬蹄還比較順口,也比較好記。荸薺是一種地下根莖可食用的作物,它的地下根莖是如大蒜般大小的球莖,削掉表皮之後果肉乳白色的,口感清脆甘甜,相當可口。
荸薺是我國的特色蔬菜之一,在南方菜市場較常見。荸薺的地上部分有點類似蒜薹,馬蹄的匍匐根狀莖瘦長。稈多數,叢生,筆直,細長,圓柱狀,高40-100多釐米。目前主要產區分佈在我國的雲南、廣西、廣東、福建地區,它是一種不耐寒的一年生植物。
荸薺生長期只有200多天,要在氣候比較適合的地區,荸薺的生長可以縮短到140天左右就能採挖。它是一種名副其實的當年種植,當年收成,就這點看來,荸薺的種植風險要比普通作物小很多。
在食用上,荸薺產區的種植戶有一種特殊的吃法,直接將剛挖出來的荸薺削完皮就當水果吃,而在菜市場上荸薺的用途主要適用於燉湯、清炒。在主流餐飲上,荸薺主要是蔬菜的角色流通市場。憑藉經驗看來,荸薺在生吃和熟食上口感差異不大,都是以清脆為主,具有一定的清涼降火的作用。
2015年左右,荸薺曾被炒作過,曾在農村地區掀起一陣瘋狂種植熱潮,特別是雲南、廣西地區不少人大面積承包土地種植荸薺,當年最火的時候荸薺的價格賣到了15元一斤。但市場在短時間內迅速恢復了理智,價格急速下滑。
後來甚至出現了好幾波的滯銷,去年就有網友跟筆者爆料,在他們當地有外地商販承包了30畝地種植荸薺,結果收成的時候遇上了低價,看著沒人來收購,種植戶乾脆就撂荒,最後爛了一地沒人要。
雖然荸薺的種植跟風沒有在市場掀起很大反映,但也證實了投資有風險,種植需謹慎的道理。種植荸薺風險很大,可它卻是美味。冬季的時候氣候乾燥,買上一斤荸薺回家煲個湯,寒冷的空氣中喝上一口熱湯,那也是一種生活享受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