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農業>

本文大約2400字,讀完約6分鐘

當前國外疫情尚未完全控制,明年世界糧食緊缺必然加劇。糧食安全不單純是“量”的安全,“質”的安全也非常重要。因此,在保證“量”的基礎上,還要更多的注重“質”的提升。在規模化經營的地方採取智慧農業生產模式能夠取得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有利於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

回顧即將過去的2020年,在新冠疫情的衝擊下,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出臺了一系列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政策組合,實現了把飯碗端在我們自己手上。當前國外疫情尚未完全控制,明年世界糧食緊缺必然加劇。在這樣的大背景下,2020年12月18日,召開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要求保障糧食安全,強調要重點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馬上就要到元旦、春節,春節過後就是春耕,需要提前做好佈局,進一步打好保障糧食安全的“組合拳”。

一、保障糧食產量

一是全面落實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制度,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2020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行為的通知》,各地紛紛採取措施加大耕地保護力度,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但還需要貫徹落實好新修訂的《土地管理法》和《國土資源部關於全面實行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的通知》的有關規定要求,加強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和高標準農田建設。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保持耕地面積整體穩定。還需要解決好城市農民工住房、醫療、子女教育問題,從需求側做些文章。這些問題不協調解決好,就會迫使長期生活工作在城市的農民工,不得不返回老家,佔用耕地建房。讓老人和小孩留守在農村,繼而衍生出更多留守老人、留守兒童問題來。這些年,一些農村地區私自佔用耕地建房的現象之所以屢禁不止,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農民工在城市沒有歸屬感,配套政策措施沒有完全跟上,安不了家、落不了戶。

二是鼓勵多種糧食,防止“非糧化”。在南方一些地方,特別是不能實行大規模種植糧食的地方,農民種植糧食的收益是很微薄的,一年到頭忙下來,如果加上自身人工成本,算下來的利潤就很不樂觀。因此在一些人均耕地比較少的地方,就有很多年輕勞動力選擇離開家鄉外出打工創業,這樣就導致了一部分邊遠的耕地荒蕪或者在耕地上種植樹木等“非糧化”現象的出現。需要下大力氣支援鄉村振興發展,爭取實現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再輔之以繼續加大農業種植補貼、調整糧食種植結構、扶持農業產業振興等方式,增加農民種糧收入,鼓勵支援農民多種糧食。有條件的地方還可以透過建立農業合作社、農業產業扶持基金等方式,幫助帶動農業農村發展,增加農民可支配收入。

二、保障糧食質量

在保證“量”的基礎上,還要更多的注重“質”的提升。糧食安全不單純是“量”的安全,“質”的安全也非常重要。

一是加強科技攻關、保證糧食種子安全。種子安全是糧食生產安全的前提和基礎。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加強種子庫建設。有序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袁隆平院士認為,“優良品種+優質種子”是確保農業增產增效的前提。過去我們的很多農產品的種子都要靠進口,有些是國外轉基因種子,無法完全保證種子質量的安全性。為了維護種源安全,我們必須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牢牢把握種子質量。

二是加強農業面源汙染治理,保證糧食微量元素不超標。有些地方的糧食產品農藥超標比較嚴重,會對人們身體健康造成損害。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土地流轉集約化之後,家肥和有機肥明顯減少,農藥化肥使用量增多,南方一些地區耕地有被過渡開發利用的傾向。另一方面也有一部分原因是為了維持更多的產量,而犧牲了“質”的緣故。要嚴加管控,採取綜合有效政策組合,確保全國人民都能吃到安全可靠的糧食。

三、倡導光碟行動

保障糧食安全,既要注重供給側,也要注意需求側,持續倡導“光碟行動”,並使之深入人心,形成廣大人民群眾的行動自覺。2020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切實培養節約習慣,在全社會營造浪費可恥、節約光榮的氛圍。元旦、春節兩節期間互相走訪拜年,吃飯聚會是人之常情,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過節期間是糧食消耗的高峰期,更應當加強監管、有效引導,積極倡導厲行節約、反對鋪張浪費,號召人們珍惜糧食,吃飯聚餐實行“光碟行動”,堅決避免“舌尖上的浪費”反彈回潮。我們這麼大一個國家和人口,如果大家都節儉一點,看起來不起眼,但算起總量來是很驚人的。這不僅是繼承和發揚勤儉節約的優秀文化傳統的需要,更是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主要。應積極倡導朋友家人過節期間在一起多參加健康運動類聚會,“多出汗、少吃飯”,爭取實現“每逢佳節瘦三斤”,而不是“每逢佳節胖三斤”。

四、發展現代農業

為了保障糧食安全,除了在耕地、種子和節約三個方面下功夫之外,還應當從農業現代化方面找出路,努力走綠色安全、優質高效、持續發展的農業高質量發展之路。鼓勵發展現代農業,支援有條件的地方實行規模化經營、智慧化生產。筆者透過調研瞭解到,內蒙古通遼市科左中旗透過實行淺埋滴灌,實行智慧農業耕作模式,與之前傳統耕作相比,透過規模化經營,消除土地邊界線,大約可以多出10%的土地來。每年還能夠節省64%的水、75%的勞作時間、30%的用電;化肥使用量減少25%、農藥使用量更是減少了40%;畝均增產320斤,畝均效益增加240元,示範區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可見,在規模化經營的地方採取智慧農業生產模式能夠取得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有利於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同時,鞏固脫貧攻堅和全面建設小康的成果,助力解決好“三農”問題這個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任務的早日完成。

10
最新評論
  • 面積僅2.5萬平方千米,大面積國土是沙漠,為何以色列農業發達?
  • 粟——黍粟種植最古老,半坡先民早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