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農業>

要進一步加強水稻綠色發展模式研發,整合品種、栽培、農機和植保等新綠色技術,並利用新技術支撐綠色發展模式,積極佈局水稻全產業鏈,為水稻綠色發展提供支撐。

江蘇省連雲港市東海縣,屬蘇北魯南地區極具代表性的典型生態區,擁有獨特的農業發展資源稟賦。水稻是東海極具優勢的農業主導產業,東海稻米則是我國22個最具價值的大米地理保護產品之一,其品質優良,兼具南北大米之優勢。

不過,東海優質稻米產業振興中仍存在優質稻品種少、種植模式滯後、栽培技術不配套、優質稻品種退化、產後加工技術不到位等問題。為此,中國水稻研究所、中國農科院東海試驗站、東海縣農業農村局等開展協同攻關,為東海優質稻生產及大米品牌打造提供科技支撐。

好品種:促生產 創品牌

東海常年糧食種植面積近240萬畝,其中水稻種植面積98萬畝左右,畝產600公斤以上。糧食作物生產為稻麥兩熟制種植,種植方式以直播為主。

“水稻綠色發展是解決糧食安全問題的關鍵。做強做大東海大米品牌,必須針對東海麥後直播水稻生產實際,著力解決栽培技術與品種問題,適應東海水稻的發展需求。”中國農科院成果轉化局局長王述民表示。

中國水稻研究所所長鬍培松介紹:“我們針對東海縣優質稻米產業振興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圍繞品種、栽培、加工等環節,開展了優質稻品種引進和篩選、綠色提質增效技術整合與示範、優質稻復壯提純技術等協作攻關。”

專家認為,因生育期及種植方式原因,絕大多數蘇南優質食味粳稻品種不適宜種植,東海優質稻米產業存在著優質稻品種少、主導品種不突出等問題。

針對上述問題,2019年,該團隊引進“嘉禾優7245”“嘉豐優2號”“嘉禾218”“秀優7113”等11個優質高產水稻品種,透過品種長勢、食味、生育期、抗逆性、產量等表現,篩選出 “嘉優中科1號”“隆6優19”“南粳2728”“黃殼糯”等4個優質稻品種。

“引進及篩選系列優質食味水稻品種,為東海稻米品牌開發提供了保障。”胡培松說。此外,專家團隊還開展了種子復壯提純技術研究。

他們透過生產實際及技術調研,發現東海縣優質稻米品牌打造中存在著“優香粳”等優質常規稻品種香味、米質退化等問題,不利於優質稻常年生產。下一步將開展優質常規稻種子復壯提純技術研究,提出並制定優質常規稻種子復壯提純方法,探索優質稻種子儲存及合理生產措施,以保障優質稻可持續生產應用。

好技術:提供品質保障

除了缺乏較好的優質稻品種,東海優質稻米產業發展還有種植模式、栽培技術與優質稻品種不配套等問題。

為此,專家團隊2019年開展了優質稻機械化高效栽培技術整合,並在東海縣平明鎮、張灣鄉建立兩個技術示範基地。其中,平明鎮年年豐農場開展“南粳2728”“南粳505”“優香粳”等優質稻綠色提質增效技術整合示範,張灣鄉營屯村開展“嘉優中科1號”綠色提質增效技術整合示範。

示範方採用疊盤出苗、基質育秧、麻地膜育秧、機械側深施肥、窄行機插、緩控釋肥、氮肥減施及後期診斷施肥、病蟲草綜合防控等核心技術,促進了優質稻機械化高效生產和綠色發展。

根據初步測算,平明鎮年年豐農場基地200畝示範,優質稻產、加、銷結合,延長產業鏈條,除去種子和移栽新增成本,與普通水稻直播種植相比,每畝可新增收益400元。

合理施肥及產後加工技術對稻米食味品質和口感有重要影響,而東海稻米加工環節普遍存在著產後加工技術不到位的問題。下一步,專家團隊將與東海縣盛明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等建立協作關係,最佳化稻米產後加工技術及品牌開發,為開展低溫烘乾、產後低溫儲藏技術及裝備建設提供建議。

東海縣與中國農科院的科技合作由來已久,是中國農科院首批4個鄉村振興示範縣之一。“要進一步加強水稻綠色發展模式研發,整合品種、栽培、農機和植保等新綠色技術,並利用新技術支撐綠色發展模式,積極佈局水稻全產業鏈,為水稻綠色發展提供支撐。”王述民指出。

3
最新評論
  • 面積僅2.5萬平方千米,大面積國土是沙漠,為何以色列農業發達?
  • 港珠澳大橋海域開展水生生物資源增殖放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