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世間很多事不是隻有一面。我們很自然地就想到,巨頭們賣的菜從哪兒來的?當然是從農民地頭來的。這就回到一個話題,巨頭們賣菜對農民來說,是好事還是壞事,還是不好不壞的事?
在巨頭們賣菜之前,農民要麼把菜在地頭批給菜販,或者自己運到城裡批發市場,賣什麼價,販子說了算,老闆一句話,當然可以討價還價,但議價的能力和實力有限。農民的競爭劣勢是明擺著的,不管怎麼著,你怎不能讓菜爛在地裡吧?耽誤一天,第二天的損失可能比第一天接受低價還大。每年種什麼,不是跟風就是跟習慣,往往是力氣工夫不算錢,賺不賺錢全憑大年小年。
現在來了新商人,網際網路巨頭來找農民買菜,手指縫裡隨便漏點,就夠菜農忙乎一年。不管怎樣,開始的時候,為了與傳統菜販打擂臺,出價高一點也是自然的事。菜農們也樂得撿便宜。起碼,短期內,巨頭們給菜農增收做了點貢獻。
實事求是講,網際網路巨頭投身農業,確實給農業農村帶來了增量資本。農業農村發展長期滯後,有很多的資源需要經營和組織,有很多的短板急需補齊和補強,有很多的專案亟待撬動和生髮,資本對農業農村來說,就是旱之雲霓、渴之甘泉,特別是對產業的投資,更是實現鄉村發展的根本之計,沒有產業發展,鄉村的發展就沒有支撐,也不可能持久,鄉村問題要解決,最終還要靠產業發展。
對有意投資鄉村產業的巨頭,各地招商紛紛簞食壺漿、待若上賓,動輒就是批地、免稅、獎補、讓利,甚至有時候,投資尚未給本地帶來實利,卻先讓資本食盡地利,捂地、賣地,比其實體生意,利潤大得多!但也由此看出鄉村對資本是何等的渴望、渴求。
巨頭進入農業,確實也促進了農業市場化。巨頭們一手託兩家,一頭是消費者,一頭是生產者,以銷定產,以產促銷,產銷對接就如左手摸右手,中間環節的減少,經營的扁平化,讓生產與需求之間少了耗損與空轉,更重要的,巨頭憑藉其平臺和網路優勢,加之大資料和品牌控制力,可以創造需求、複製需求、轉移需求,讓生產得以組織化、定製化、模式化,從而實現其農產品生產與營銷模式的雙重創新,從需求側和供給側兩端發力,倒逼和促進農業效率提升。
一句話,巨頭以市場和經營思維,透過資本、渠道、資訊、品牌,把農業產業鏈統合進其商業版圖,實現利潤最大化。如果能夠建立與農民之間的穩定利益聯結機制,則不僅對農民增收,對農業現代化都有可持續的正面意義。
如何看待網際網路巨頭賣菜,其實也是很費思量的事。看過滴滴、共享單車的故事,也聽過大資料宰熟的說法,有理由擔心其過往模式在農業農村重演。試想一下,一旦消費者適應了其營銷模式,而競爭對手都已消失,不任其予取予求還能怎樣?一旦生產者因為市場被壟斷,不賣給它就只能爛在地裡,你有什麼討價還價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