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瘟背景下如何做好發病豬舍消毒
當前非瘟背景下,無論是復養豬場抑或拔牙穩定豬場都必須面臨兩個重要問題,即一方面剔除豬群中的陽性,另一方面在於去除環境中的陽性,而對於豬舍來說,是豬賴以生存且接觸最多、最為直接的環境。因此如何做好發病豬舍的徹底消毒,開始復產或拔牙穩定後的連續生產將至關重要。在經歷一年多眾多防非復產案例後,我們總結了關於如何針對發病豬舍做好消毒的一些看法及經驗教訓,以供豬場參考!
針對發病豬舍消毒,需避免以下認知誤區(因為認知決定操作是否正確):
避免認知誤區一:認為豬舍消毒就是簡單噴灑燒鹼、噴灑石灰。
現實生產中切不可聽信“某某豬場簡單洗消後再進豬一點問題都沒有”。時刻警惕非瘟體外生存能力是很強大的,至於資料我們在各種資料中都經常見到,這些都是經過嚴格科學驗證的,我們只有避免這一誤區在清洗消毒過程中才能謹慎對待。
避免認知誤區二:勿讓消毒過程變成散毒過程。
病毒為實現其快速傳播,感染後的病毒的排毒量是十分驚人的,正如一滴口蹄疫病豬的水泡液可感染100萬頭豬,非瘟病豬的1mL血液所攜帶病毒足以感染10萬頭健康豬並不是危言聳聽,所以病死豬的唾液、糞便、尿液所到之處即是汙染之處,而在消毒過程中人員的接觸、物料的流動、生物媒介的流動將會成為散毒過程,影響健康豬群或汙染原本乾淨區域。
避免認知誤區三:沒有消毒流程或消毒流程不合理。
合理的流程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不合理的消毒流程結果只能是事倍功半。
避免認知誤區四:消毒結果無法評判。
雖然我們按流程辛苦做完消毒工作,但沒有正確的評價標準確定是否消毒徹底,當需要再次利用欄舍時我們是沒底的,就像引進的豬群是否帶毒必須透過嚴格檢測是一樣的道理!
在復產和拔牙操作過程中,我們針對發病豬舍消毒總結了如下操作流程:
非瘟背景下針對發病豬舍洗消流程圖
(一)隔離封鎖
◆ 將發病豬舍看作為豬場小的疫點,劃定區域範圍;
◆ 起到警示、消毒人員路徑規範作用;
◆ 避免人為的、物品的、生物的因素導致場內擴散;
◆ 最好採用物理方法實現隔離阻斷(比如彩鋼板);
(二)初次消毒
初次消毒目的避免重點汙染區域、物料或工具等過高的病毒載量成為後續消毒過程的散毒源,包括消毒前準備和重點區域消毒。
消毒前準備:
1)人員及分工(懂生物安全及消毒知識)
2)消毒物資(儘量一次性購買,避免多次重複購買引入外界病原,消毒物資同樣需要消毒)
3)初次消毒前做好發病舍殺蟲,避免蟲媒、老鼠等成為傳播媒介汙染正常區域
重點物件初次消毒:
1)初次消毒重點物件包括排糞、排尿處,水嘴、料槽、下水道,欄舍2米以下區域
2)可用5%燒鹼溶液進行噴淋覆蓋
3)下水道採用5%燒鹼溶液灌注浸泡
4)重複初次消毒3~4天,每天一次
(三)清 理
◆ 移動一切可以移動物品
◆ 拆卸一切可以拆卸物品
◆ 一次性物品(飼料、獸藥製品)、木製品集中焚燬
◆ 可重複利用物品集中反覆多次浸泡消毒
(四)泡、洗
對於任何物體消毒,乾淨是消毒的基礎,只有乾淨才能實現消毒劑與物體表面殘留病毒的真正接觸。現實中我們發現非瘟病毒是能實現場內短距離傳播的(試想我們平時所能看見的塵埃都可隨風飄散),而我們使用高壓水槍清洗時工作強度大、用水量(有機物難沖洗)、難度大(牆面、頂棚)、存在死角,更有可能高的壓強噴射時會造成短距離傳播。實際操作中,我們更建議豬場在作為初次消毒後,使用速清進行泡洗。
(五)潔淨度檢測
是欄舍消毒流程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是後續消毒的保證,若潔淨度不合格,需重複泡洗工作才能開始後續消毒流程。
潔淨度檢測包括兩個方面:◆ 肉眼評判:不見本色,容易忽視死角;◆ ATP熒光取樣檢測:豬容易接觸到的地方,如料槽、水嘴、水線、牆面取樣檢測,要求不鏽鋼、塑膠材料RLU≤30;水泥地面RLU≤100。
(六)全面消毒
◆ 第一次:5%燒鹼
◆ 第二次:第一次消毒乾燥後菌敵(戊二醛)(1:200)第二次消毒
◆ 第三次:第二次消毒乾燥後使用淨水3.9(1:1000)或滅毒威甲(1:200)第三次消毒
◆ 幹 燥:溫度越高、乾燥時間越短,60℃20min
(七)消毒評估
(八)封閉燻蒸
◆ 每立方米加高錳酸鉀40g+甲醛80 ml(1:2);或二氯異氰尿酸鈉燻蒸消毒;
◆ 環境溫度>24 ℃以上、相對溼度達到60~80%;
◆ 對於空間較大的欄舍可以分開隔斷燻蒸,密閉燻蒸 12~24小時。
(九)其它
其它不可忽視的重點、難點消毒也是我們在消毒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比如料線、水線、水簾、精密儀器需採用合適的消毒方式及消毒劑進行有效徹底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