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今天吃的好,明天未必吃的飽。”
看似一句玩笑話,但是全球糧食危機近在咫尺。2020年全球經歷了疫情的影響,各國無論是商業經濟還是農業經濟都大幅度放緩。非洲地區、衣索比亞、印度、巴基斯坦等國家2020年初還發生了蝗蟲災害,這給全球糧食產能無疑是雪上加霜。
為了解決70億人口的糧食危機,各國科學家也在積極研究食物高產的方法,“人造食物”便孕育而出。
如今在國內各大超市,“人造食物”可以說是比比皆是,也許你吃到的食物未必是“真”的,而是合成的。接下來就跟大家盤點一下生活中常見的人造食物。
第一個:人造奶油,多出現在蛋糕,奶茶(雲頂奶蓋)。人造奶油被商家稱呼為植物奶油,植物奶油的蛋糕造價要比動物奶油的蛋糕便宜好幾倍,植物奶油多是植物油氫化後,加入人工香料、防腐劑、色素及其他新增劑製成的,調和成本較為廉價,攝入過多會導致人膽固醇增高,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發病機率,大傢伙買蛋糕還是建議多買動物奶油。
分辨植物奶油和動物奶油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用手指揉搓。動物奶油會在揉搓的過程中化掉並留下淡淡油脂,如同護手霜,而植物奶油反覆揉搓只會改變物理性狀,這也是造型迥異的蛋糕為什麼多用植物奶油的原因了,因為好造型。
第二個:人造海產品,代表食物有人造魚丸、蝦丸、蟹棒。這些食材我們在火鍋店常見,尤其是自助火鍋更是見慣不怪,這些食物的大部分製作原料都是澱粉,有的“高階”火鍋店裡的海產品會新增一些低值魚、冷凍魚糜作為原料,吃起來的口感更接近真材實料。有的商家為了海鮮肉質Q彈,會加入食用明膠、香精、色素等大量新增劑進行合成。對人體傷害不致命,但長時間食用對身體也是一種負擔。這個不需要什麼鑑定,想吃魚蝦蟹,直接上本尊吃本體,別吃魚丸、蝦丸、蟹棒。
第三個:人造膠,多存在於果凍、布丁、凝膠軟糖。這幾樣食物小孩子吃的會比較多一些,對於色彩鮮豔、口感柔軟、口感豐富的食物說“不”,的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人工凝膠的質地和口感來源於海藻明膠、卡拉膠、食用明膠等。然而,就像膳食纖維一樣,這些膠狀物質不能被人體消化,最終會被排出體外。不僅如此,因為人體不能消化這些膠狀物質,在胃裡會有一種飽脹感,影響孩子的食慾更不利於成長,也算是人常說的“吃零食、個不高”的原因之一,最好不要讓孩子飯前吃太多果凍、布丁或軟糖類似的零食。
上述三類人造食物只要不是長久食用對於人類的傷害並不大,但是下面人造食物就過分了,以假亂真到難以分辨。
鑑別假雞蛋的方法有三種。一是先看,假雞蛋蛋殼的顏色比真雞蛋的外殼亮一些,但是用手觸控假雞蛋蛋殼,會覺得比真雞蛋粗糙一些。二是晃動,假雞蛋在晃動時會有聲響,這是因為水分從凝固劑中溢位的緣故,假雞蛋在搖晃之後很容易散黃。三是用鼻子細細地聞,真雞蛋會有隱隱的腥味,輕輕敲擊,真雞蛋發出的聲音較脆,假雞蛋聲音較悶。
第二個:人造假海蜇絲。“海蜇絲”由海藻酸鈉、氯化鈣、硫酸鋁銨等多種化學原料合成,由於製作成本低,“黑市”上每斤僅賣2.5元,售價不到市面上正常產品的1/10,這些假海蜇口感、外觀與真海蜇類似,但重金屬鋁含量嚴重超標,如若長期攝入,會損害人的骨骼和神經系統健康,容易導致記憶力減退與智力下降,引發骨質疏鬆等疾病,尤其是對身體抵抗力較弱的老人、兒童和孕婦產生的危害更大。
鑑別假海蜇絲的方法有兩種。一是放在明亮處看。真海蜇絲看上去白中帶黃,假的則是通體透明。二是聞,真海蜇絲有腥氣的味道,假的是無色無味。三是用水泡,真海蜇絲泡後有韌性,肉厚實圓滑且無雜質,假的從水中撈出來放上一陣,則會如透明膠帶一樣柔軟。
相比上述的人造食物而言,英國科學家研究出了從動物身上取得幹細胞進行造肉更靠譜一些,不僅能培養出足夠多的肉來,還不會汙染環境,避開動物傳染病,最重要的是不會讓動物死亡,也許幹細胞人造肉是人類未來更好的選擇。當人類不用屠殺動物就能透過科技獲取肉類,這也改變了人類與自然的關係。真是世界之大無奇不有,科技改變人類。
俗話說病從口入,人造食物有好有壞,對於“進口”食品我們一定要做好身體的“海關”檢查。
今兒就跟大夥嘮到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