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農業>

「核心提示」

中國雖然是農業大國,卻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進口國。目前,在農業領域,完備的基礎設施讓農產品能夠在銷路上有所保障,但為什麼農產品做不到優質優價?為什麼農民賺不到錢?農業面臨的真問題到底是什麼?

作者|張珂

編輯|劉楊

作為一個農業大國,中國有著悠久的農耕文化。

根據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的描述,大約在春秋末期,中國人就發明了壟耕種植法,也就是把莊稼種在稍微高出來一點兒的壟上。這種方法方便灌溉,有利於用牲畜耕種土地,農民在壟溝裡行走自如,除草也很容易,因此農作物產量很高。

而歐洲的農民直到17世紀,也就是歐洲農業革命時期,才懂得了這種耕種方法。比中國晚了將近2300年。

就這樣,憑藉著人口眾多,以及領先全球的農業技術,我們走在了其他文明前面。歷史上,有很長一段時間,中國的GDP一直是世界最高的。

然而到了今天,在農業領域,卻呈現出相反的景象。荷蘭國土面積只有重慶的一半,人口不到2000萬,但它在2019年出口了945億歐元的農產品,僅次於美國,排名世界第二。中國雖然是農業大國,卻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進口國。

目前,從我國農產品的產供銷三大環節來看,供應鏈和銷售端的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尤其是有了電商平臺之後,農產品能夠在銷路上有所保障。但是,為什麼農產品做不到優質優價?為什麼農民賺不到錢?生產端技術落後是主要原因。換句話說,缺乏科技含量的農產品,很難在市場上形成競爭力。

如何將數字技術與農業高科技結合,提升農產品的科技含量,是中國農業發展需要破解的一道難題。

近日,阿里巴巴聯合30位農業院士科學家,打算共同探索農業高科技和數字技術的結合。雙方合作的第一個專案——“農業科學家基地直選”頻道,已經在手機淘寶上線了。而且,阿里與農業院士走到一起,並不只是打造一個直選頻道這麼簡單。

中國領先的技術平臺與中國一流的科學家,想要成為數字時代農業問題的解題人。

解決農業的真問題

阿里從2014年就開始做農業了。

那一年,阿里提出了三大核心戰略。農村戰略就是其中之一。通過幾年來在數字農業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投入,阿里已經搭建成了一張數字化的助農網路。其中,最核心的是農產品上行的“數字高速公路”。這一網路支撐了過去三年阿里平臺超5400億元的初級農產品上行。

產銷對接是農戶從網際網路平臺那裡獲得的直接好處。隨著淘寶等電商平臺深入農村,玉溪褚橙、蒲江獼猴桃、琯溪蜜柚、五常大米、碭山梨膏等藏在天南海北、山間鄉野的農產品,在網路上有了名字。繞過了中間商,農戶可以直接把產品搬到消費端。

2019年直播電商興起,農業也沒有落下。直播進入農村,手機成為新農具,直播成為新農活。

直播帶貨直接的推銷能力,使農產品找到了另外一條銷售渠道。今年9月,阿里在豐收節舉辦了100萬場助農直播,賣出了435萬款農產品,總重量225萬噸。

淘寶作為直播電商的發源地,天然成為了農產品成長的溫池。迄今為止,阿里已經舉辦了超400萬場農產品直播活動,今年前11個月,淘寶直播上農產品直播場次同比增長200%。

然而,靠平臺模式幫農產品開啟銷路只是第一步,僅僅“賣出來”還不夠,更重要的是“賣出好價格”。

在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李少華看來,把優質農產品賣出應有的價格,需要創新電商助農的模式,進入農業升級的深水區,去直面和解決中國農業的真問題。

李少華

有關中國農業的真問題,他總結為“產銷不對接、農產品低質低價、農業高科技出了實驗室走不遠”。

而且,三者之間是相互影響的。

產銷不對接表現為農民不清楚市場需要什麼,跟風種植,這就導致出現供過於求、豐產不豐收的情況,進而導致農產品供給端不穩定,價格大起大落,類似“蒜你狠”這樣的問題迴圈往復。因為價格上不去,所以農民懶得投入,造成了很多技術落實不到位。

科學家也有同樣的感受。

劉豔是寧波大學中國鄉村政策與實踐研究院院長,長期在農業農村部從事農業科技管理工作,參與建立了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她發現,科學家研製的品種好、技術好,農民種得也好,就是賣不出好價錢,等於科學家最終沒幫到農民。

也就是說,科技走出了實驗室,卻沒有在農業生產上發揮應有的作用。

“我們專家始終覺得,差了一口氣。”劉豔說。

讓天下沒有難做的農業

根據《中國數字經濟發展與就業白皮書(2019年)》,2018年我國農業數字經濟僅佔農業增加值的7.3%,遠低於工業18.3%、服務業35.9%的水平。

2019年10月,阿里巴巴數字農業事業部正式亮相,該事業部的願景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農業”。

阿里計劃把數字農業分成三個階段來做——實現農產品從產品轉變為商品,從商品到品牌的過程,並擁有一套完整的全國的冷鏈物流、供應鏈體系以及銷售能力;實現農業的金融服務,包括農業的供應鏈的金融,包括農業的保險;籌備農業種植過程的數字化,以及種植過程整個數字化的支援。

因此,對阿里來說,想要把數字農業做成,借力科技毫無疑問是關鍵一環。

而讓科技走出實驗室,在田間地頭髮揮其應有的作用,也是所有農業科學家畢生的追求。

在雲南昆明舉辦的2020數字農業50人論壇上,30位來自我國動植物遺傳育種、植物保護、土壤肥料、農業工程等研究領域的院士專家,表達了他們多年科研生產實踐的切身感受,那就是,他們希望讓農業高新技術和新品種新產品直達消費者,希望實現農產品產銷對接,實現農產品優質優價,但多年來,這些問題始終讓人“頭疼”。

12月18日,2020(首屆)數字農業50人論壇在雲南昆明舉行。

阿里巴巴此前曾與袁隆平等院士展開合作,涉足農產品的種植端,有了相關經驗的積累,並且打算加強與農業院士、專家的合作力度。

於是在今年10月底,阿里與一些院士、科學家在杭州開了一次研討會,探索合作可能性。雙方一拍即合,也有了12月“農業科學家基地直選”頻道的上線。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溫福等13位科學家首批入駐,他們帶來各自新技術示範基地培育的遼寧大米、雲南青提、四川紅原犛牛奶粉等新品。

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李少華接受採訪時表示:“這只是第一步,接下來還會有更多院士和科學家帶著他們的農產品進入我們平臺。我們也會跟他們一起,讓農業高科技和數字技術結合,升級農業的種植和生產端。

其實,對於阿里這樣的平臺,提供生產技術是最好的方式。

前不久,阿里雲與山東壽光港投集團合作數字化蔬菜工場專案,再造了一個智慧的“新壽光大棚”。智慧大棚內,蔬菜生長在無土的軌道式機床上,推盤機、移栽機、AGV無人運輸車、軌道機床形成一條完整的“智慧流水線”,實現了從育苗、移栽、培養、採收、包裝的全程自動化。

藉助阿里雲物聯網平臺,大棚管理者還可遠端實時追蹤溫度、溼度、酸鹼度,智慧控制大棚頂部通風口、機床水肥澆灌等系統,使所有引數都保持在智慧模型得出的最佳值。人力減少,產量反而增加了4-6倍。

“畝產一千美金”

對於農民來說,不管科技如何應用,能夠真正賺到錢才是硬道理。

2017年,阿里提出“畝產一千美金計劃”,用數字技術幫助農民從畝產一千斤到畝產一千美金。2018年,“畝產一千美金計劃”開始全面推廣,實現農產品的數字化、標準化、商品化和品牌化。

“在重慶奉節,一棵臍橙果樹的收益從300元提高到了上千元;在四川鄉城,一棵蘋果樹結出的果子比半頭豬還值錢”。這些都是“畝產一千美金計劃”的成果。

轉向高科技,不意味著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放鬆。

為了解決農產品上行最重要的“最前一公里”問題,阿里自建了數字農業集運加工中心(產地倉)。阿里在雲南、廣西、四川、山東、陝西的5個產地倉,今年全部建成投用,輻射中國核心的農業產區。

昆明倉是阿里第一個產地倉。這個一萬多平米的倉庫,是農產品轉化為標準商品的樞紐。透過數字化智慧分選,雲南的沃柑、百香果、糯玉米、冰糖橙、雪蓮果等18種特色農產品有了分級標準,僅百香果就分了8個等級。

2020年12月3日,阿里雲南倉,百香果正在進行數字化分選。

同時,阿里建成了1000個數字農業基地,下一步將以自營的方式,到這些基地去直採農產品,直採金額會迅速加大。

此外,阿里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優勢:戰略定力。

“與別的行業做一個品類一年左右週期相比,阿里做農業希望用三年、五年甚至更長週期來看其成果。”李少華說,“阿里做農業沒有短期KPI。”

找到真問題,用科技的手段,做時間的朋友,結硬寨,打呆仗。如何透過數字化讓農民富起來,阿里已經給出了答案。

15
最新評論
  • 面積僅2.5萬平方千米,大面積國土是沙漠,為何以色列農業發達?
  • 黃河流域生態治理將“重用”哪些樹種?7位省級專家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