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風千語
編輯\吳不知
“未來農民,應該是一種職業,而不是一種身份。”
這話出自“人工智慧VS頂尖農人”草莓種植大賽中“豔九天”領隊瀋海燕口中,瀋海燕帶領的隊伍屬於頂尖農人組,同組的還有全國勞模紀榮喜等人。
人工智慧對戰專業人士不是什麼新鮮事,但是對於聯合國糧農組織技術指導,中國農業大學和拼多多共同發起的這場草莓種植大賽來說,輸贏不是最重要的。
重要的是從比拼中去發現人工智慧可發揮的餘地,像草莓這種人工成本佔據70%左右的作物,理論上最有希望透過科技創新降低成本,至於全面落地只是時間問題。
經驗可以轉化為資料,為不同的作物匹配最合適的生長環境。
曾在90年代初就嘗試利用日本技術種植冬草莓的勞模紀榮喜,如今已經在實驗大棚裡裝了補光、補溫設施和水分檢測感測器。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入駐雲南瀾滄前,誰都沒想到,這個森林覆蓋廣袤的地方會成為“中藥種植挑剔戶”——三七的天然基地。
解決了生產端的問題,還剩下銷售端的問題。
相對生產研發,開闢銷售路徑是一件門檻更低的事。拼多多在瀾滄、瀘水等地開設的電商培訓課,學員年齡跨度大,基本都是從0開始學開網店和電商運營。
而在長三角地區,年輕人已經成為了大閘蟹行業的接班人,他們從不被父母理解到帶動百億電商市場,憑的全是一種希望打破傳統產業困局的執著。
傳統農民對於新事物的熱情,從來不比年輕人少,他們有時候需要的只是一道橋樑,通向更廣闊的世界。
網際網路企業,很多時候需要扮演的只是一道橋的角色,連線農業源頭、生產、銷售流通及擴大再生產環節,真正給予普通人機會。
1
機遇:那群選擇“務農”的年輕人
十年前,瀋海燕所在的安徽長豐縣一直主打的“豐香”草莓面臨品種退化,急需引進新品種和懂新技術的企業。
草莓新品種“紅顏”就是在這種情況從日本引進的,但從引進到走向世界草莓大會十年間,水災、乾旱、雪災,瀋海燕都經歷了個遍。
除了自然災害,長豐縣還需要面對一個“人才留不住”的問題。
縣城裡包吃包住,月薪五千,依舊沒能留下幾個年輕的大學生。最後還是瀋海燕的女兒孫鬱晴一語道破緣由。
“年輕人並非不願意進農業,而是希望農業流程化、資料化,跟上全球趨勢。”
孫鬱晴在美國學的就是農業經濟學和計算機,對農業+AI有自己的執著,她認為起碼要先資料化,此次參加拼多多農研大賽的根本目的也是為了將草莓種植從經驗推向人工智慧。
同樣堅持認為人工智慧是必然趨勢的還有來自江蘇鎮江市草莓產區的紀榮喜,他接觸草莓的歷史已有三十多年,是同鄉人中“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能當選全國勞模離不開草莓。
在日本電器備受追捧的八十年代,人們但凡有機會去日本,都會選擇買電器回國。紀榮喜的師傅當時卻選擇了帶回一箱書和草莓苗,江市與草莓的緣分自此開啟。
1994年時,紀榮喜的一畝三分地就已經為他帶去了高於工資11倍的收入。其後,他牽頭帶領貧困戶種草莓脫貧,即使是疫情期間都想盡辦法保證供需鏈條不斷裂。
當一群想要脫貧的人,遇上一個帶著先進技術和經驗的人,就會激發出前所未有的學習熱情。
紀榮喜帶領的江市草莓產區如此,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去往的雲南瀾滄更是如此。
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和許多貧困縣不同,這是一個從原始社會直接跨入現代社會的少數民族聚居地,緊挨緬甸,森林覆蓋率非常高。
本以為會成為脫貧阻礙的廣袤針葉林,經過朱有勇調研後卻發現這可能是最適合種植“林下三七”的環境。
世人都知道雲南產三七,不知道三七種植生長的困難,病蟲害和高要求、不可重複利用的土壤等限制,是三七藥價高居不下的主要原因。
瀾滄由於密佈思茅松林,可以使三七在生長過程中免去大部分病蟲害的困擾,從而也就免去了農藥化肥等程式,其每公斤幹品價格可達6000元以上。
朱有勇進瀾滄五年,不僅種三七,還種馬鈴薯、冬早蔬菜,開展禽畜養殖業。解決了生產端的問題,還需要開啟銷路才算真正脫貧。
拼多多電商班應運而生,新一代的瀾滄人透過朱有勇的技能培訓班,再進入電商運營學習,紛紛嘗試藉助拼多多將自家貨品銷售往全國。
今年7月,拼多多與雲南省政府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投入1億元專項扶貧資金。
需要注意的是,瀾滄新農人透過電商平臺直售產品,既減少了中間環節,降低了交易成本,也為消費者帶去了更物美價廉的商品。
一直為陽澄湖大閘蟹“作嫁衣”的固城湖大閘蟹,需要的正是這樣一個減少交易成本的關鍵機會。
消費者或許沒有想過,自己花“高價”買來的陽澄湖大閘蟹,其實是來自固城湖,只是過了一遍陽澄湖的水,就搖身一變成為了貴族。
固城湖的蟹二代們想過無數次,明明最辛苦的是蟹農,但最多的錢卻都被中間商層層賺走了,他們不想重複上一輩蟹農的宿命,目光投向了電商。
國內大閘蟹的電商滲透率不足4%,這便是機會。
2020年9月,拼多多宣佈啟動“新蟹農計劃”,計劃在長三角大閘蟹產區培育100家電商龍頭企業、1000家電商商家,並推動螃蟹電商規模超過200億元。
七年前,陳芸的父親揚言:“敢回家養蟹,就打斷你的腿。”
七年後,蟹二代陳芸建立了自己的“蟹小喬”品牌,由拼多多穿針引線,同平臺店鋪,和味庫海鮮等知名供應鏈公司合作,打開了中高階消費市場。
最早入駐拼多多的大閘蟹商家年銷量已近千萬,以陸治軍“湖中醉”為代表的大閘蟹品牌還劃入了百億補貼範疇。
拼多多上品類豐厚的農產品,全是陳芸這類新農人不斷入局的結果。
2
在電商平臺看見農業變革
提起農產品,就會想到拼多多,而農產品最難制定標準,各地養殖方式、水土環境有差異,要與電商銷售的分級結合更是難上加難。
以大閘蟹為例,各地有各地的捕撈活蟹後加氧、加冰的處理方式,沒有辦法保證各個產地、時期的大閘蟹品質都一致。
再以草莓為例,儘管已經實現大棚栽培,經驗資料化,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依然免不了存在差異,孫鬱晴這代AI主張人的病蟲害防治用藥量和上一代人的觀念就有很多差異。
因地制宜制定電商上行的標準在目前看來是最穩妥的辦法。
目前,江蘇省淡水水產研究所已與拼多多合作,啟動《長三角雲拼大閘蟹產業標準》的制定工作。
表面上看來,制定產業標準這事與拼多多這類電商平臺無關。其實唯有確定標準,才能保證農產品進電商平臺體系化運作,這是一件平臺、消費者和生產者三贏的事。
傳統農業電商中,平臺只是充當中間商,遠談不上數字農業或農業變革。真正有利於農業變革、鄉村振興的方式是從種植端變革,推動農貨上行、農業現代化。
一言以蔽之,得從源頭追求質量和產量。
拼多多用百億補貼、流量傾斜等方式去鼓勵質量上層的農產品,95後於凱就深受其益。
果園二代出身的於凱並不想完全走父親的老路,儘管父親所創立的果蔬品牌已經是煙臺最大的蘋果出口商之一。
2018年,於凱回國開網店,進駐拼多多,從完全不懂電商平臺操作開始實踐,僅用20余天便成為電商平臺水果類全網銷售冠軍,秘訣只在於品質。
於凱將自己的蘋果分為四個等級,一二級面向出口,同時也面向電商,有了平臺的補貼和流量傾斜,銷量不言而喻。
事實上,在煙臺,像於凱一樣做蔬果電商生意的95後還有很多。
同樣是果二代出身的95後於誠,繼承的卻是250萬斤無法出口的太婆梨。2019年8月,俄羅斯暫停從中國進口梨類水果,於家這250萬斤太婆梨的銷路就落到了於誠身上。
“拼多多沒有亂七八糟的扣點,只有千分之六的支付手續費。”算是因禍得福,於誠在拼多多賣光了所有梨,同時也成功轉型電商行業。
2020年一季度,拼多多涉農店鋪增加27萬家,其中60%註冊地址為農村地區。山東省做蘋果、梨等特色農產品的外貿轉內銷店鋪同比增長率達到160%。
與山東這群有“家庭積累”的果二代不同,四川涼山州的貧困戶需要一種更為直接的方式開啟農產品上行渠道。
在涼山州做直播帶貨比想象中困難,由於地理條件限制,連土豆、核桃這些經典作物的物流成本都很高,基礎設施相對落後,要想建立冷鏈保障質量,談何容易?
最早的農貨扶貧是以購代捐,這不是長久之計。
酒香不怕巷子深,來自昭覺的陳陽認為,與其帶貨普通農產品,不如選擇涼山原產地的產品。他選擇的是到三河村、火普村、懸崖村等貧困村落收購的核桃、馬鈴薯、花椒等當地生鮮特產。
產品走出大山,還是要靠物流,陳陽花了很多時間在降低物流成本上,從9.9包郵到8.9包郵,少1元,卻可能多一個10w+爆款。
拼多多的使用者普遍對價格敏感,追求價效比,難立產業標準的農產品能在拼多多闖出一片天地,正好說明了下沉市場的巨大供需缺口。
在電商+農業的路上,年輕人是追隨者,也是開拓者。
吉克石良沒有選擇帶農產品,而是帶頭搞起了彝繡扶貧車間。彝族繡娘在直播間展示繡品,技法粗獷的彝繡,帶有鮮明的民族風情,是大涼山又一個脫貧希望。
一個山東煙臺,一個四川涼山,兩地農人面臨的困境並不相同,最終的解決辦法卻是同一個:電商。
在此過程中,電商平臺不僅搭建銷售橋樑,還承擔了一部分源頭品控的責任,銷售資料可以告訴生產者,什麼樣的產品才是消費者需要的,以結果為導向去參與農業變革。
3
反思:網際網路企業與智慧農業
莓農、蟹農和果農們,藉著拼多多提供的機會賣貨,還能帶動村民一起升級舊產業。可見,電商對於普通人,尤其是農人的意義,本不該止於賣貨。
湖南寧鄉的80後劉興佳,存了30萬,準備做電商,選的是一個自己十分看好的紫米專案。
結果劉興佳的紫米嚴重滯銷,30萬打水漂,自己還因為一次意外摔斷了一條腿,在床上躺了幾個月,險些不能走路。
一次偶然的機會,劉興佳與合夥人到朋友家吃飯,一份湖南地道的外婆菜引起了他們的注意。
比起紫米,家鄉菜對消費者的誘惑力顯然更大。2018年,劉興佳的下飯菜進駐平臺,截至次年就賣出了40多萬瓶。
賺了錢的劉興佳開始加入拼多多“多多助農”的活動,去貧困戶家中採購原料,帶動失獨老人改善生活。
繼續給更多鄉親創造就業機會便是劉興佳接下來的願望。
像劉興佳這樣的案例在拼多多還有不少,他們或來自相對落後的地區,或帶動了該地區發展。普通人創業尚能考慮到貧困戶,況乎企業發展?
在智慧農業中,積極承擔橋樑和科技助手角色,解決銷路難、渠道下鄉難等問題,或許才是當下網際網路企業最應該著手的事情。
例如拼多多,每天發出去的包裹有接近1/3是農(副)產品,其農產品成交額增長一直在100%以上。
農(副)產品能在拼多多紮根,我們不能只看到平臺深耕農業的助力,還應當注意到廣大普通人渴望改變現狀的願望,這種願望是智慧農業的原動力。
網際網路公司如果只看著眼前的風口、遙遠的藍海,不去追究國計民生最迫切的問題,一來很難開啟真正的市場,二來也無法長久立足。
電商致富的故事已經講了十數年,講到今天甚至給人一種市場已近飽和的錯覺。然而新農人和果二代的種種案例顯示,機會依然很多,智慧農業的路依然漫長。
拼多多上的農產品,讓我們看到,廣大農民能夠做的事情還很多,他們所缺的只是一道通往科技網際網路的橋樑。
一個有長遠眼光的企業,不應該滿足於當中間商,也可以試試當“種植戶”。
4
結語
2017年5月9日,農業部遴選出首批100個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示範基地名單。
3年過去,越來越多的農民從轉身走向職業化道路,上文所述劉興佳就是農業部認證的新型農民之一。
身份與職業,最大的差別在於選擇的主動性。
當農民作為一種身份時,是被動的,說白了,以前沒得選。而80後、90後放棄原本工作,進入職業資格培訓體系,則是主動選擇從事“農民”這份職業。
職業選擇通常帶有時代特徵,越來越多的人成為職業農民,是觀念的改變,更是技術的進步。
傳統產業需要升級,收益需要提升,人才環境需要改善,新農人每走一步,其實都在為科技創新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