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農業>

中國大豆進口將創新紀錄

海關總署近日釋出資料亦顯示,2020年1~11月,我國進口大豆達9280.3萬噸,增加17.5%,我國月度進口大豆數量已連續六個月創下歷史同期最高。

按照目前船期到港進度統計,2020年12月國內各港口進口大豆預報到港142船932.8萬噸,預計全年國內大豆進口量將達到1.02億噸,極有可能打破2017年創下的最高進口紀錄。

另有中糧集團的一位管理人士週二同樣表示,預計中國2020年將進口大豆逾1億噸,創紀錄高位。

從資料來看,美國、巴西以及阿根廷為主要的進口國。在下半年,埃塞比亞、哈薩克、貝南幾個等幾個國家的大豆也成為我國的大豆補充國。國際大豆賣家紛紛湧入中國市場,生豬需求旺盛是大豆需求增多的主要原因。

關於未來我國大豆進口是否將繼續增加?

近些年來,我國大豆生產出現了較快增長,但大豆單產較世界平均水平尚有一定距離,而且非洲豬瘟疫情過後,中國生豬生產強勁恢復,未來五年規模化養殖將佔到中國生豬生產的60%以上。從長遠看,我國大豆進口數量仍將會維持在較高水平。

此外,今年中國的大豆壓榨量將達到9260萬噸,並稱中國穩步復甦的生豬養殖業提振豆粕需求。

適度進口,糧食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

事實上,我國在1995年前還是大豆淨出口國,但隨著肉蛋奶和油脂的需求大幅增加,進口規模越來越大。

大豆是我國糧食品種中缺口最大的品種,而且產需缺口逐年加大,每年進口8000萬噸到9000萬噸。中國大豆進口量佔全球大豆貿易量的60%,對外依存度一度超過85%。

大豆缺口最大是由我國的資源稟賦決定的,因為大豆和玉米是爭地,但是要保玉米,保穀物自給。大豆是土地密集型品種,按照國內的耕地生產,8000多萬噸的大豆則需要6億多畝耕地,也就是說,需拿出三分之一的耕地種植大豆,這勢必擠佔小麥、玉米、水稻三大主糧的種植面積。根據日前國家統計局公佈的資料,2020年稻穀、小麥、玉米的播種面積分別為4.51億畝、3.51億畝、6.19億畝。

所以說,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從目前關注口糧安全轉變成更關注食物安全,提高對糧食進口比重的容忍度。我們要適度進口一些,適度進口也是新形勢下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有兩大點原因支撐,一是不擠佔寶貴的耕地資源,把有限的耕地放在主糧種植上,保障口糧供給;二是進口大豆實際上價格比我們自己生產的成本更低,完全自給從經濟上來說不算合理。如果讓農民都來生產大豆,收購時就必須要給農民補貼,否則進口商就可能偷偷把大豆進到中國來,這樣也會衝擊國內的大豆市場。

而且在進口方面,我國進口講求的是“適度”,並非完全的“依賴”。近年來,在國家“大豆振興計劃”的政策支援下,我國大豆生產出現了較快增長,對緩解大豆供需矛盾起到了一定作用。2020年,大豆播種面積1.48億畝,比上年增加825萬畝,增長5.9%。

玉米:以大豆為鑑

堅持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同樣是我國生物能源開發必須堅持的原則,12月21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釋出的《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展》白皮書,提到將嚴格控制燃料乙醇加工產能擴張,這是國家在玉米方面的又一大動作!

今年我國玉米進口量在10月份就已超過720萬噸的進口關稅配額。市場預計我國玉米進口量將達到1000萬噸左右的水平,明年進口量還將繼續增加。

2009年玉米進口量大幅增加,為了滿足加工業對玉米日益增長的需求,進口量由2009年的8.5萬噸上升到2010年的157.3萬噸,出口量迅速下降,從12.9萬噸銳減到4萬噸,我國首次由淨出口國轉變為淨進口國。

我國玉米的主要用途是飼料與深加工兩個領域,分別佔63%和30%,合計佔比超過九成。目前乙醇汽油對玉米等糧食作物的依賴非常大,當前全球成熟的生物燃料乙醇生產技術無不是以玉米、小麥、稻米等糧食作物為主要原料,“與人爭糧”“與糧爭地”始終是行業發展繞不開的難題,對於國家糧食安全來說是相悖的。

按照農業農村部的資料,2018/19、2019/20、2020/21三年國內玉米產需缺口都維持在1700萬噸以上,總體呈現出產不足需的格局。

所以為了彌補國內資源短缺、緩解資源環境壓力、調劑品種和豐欠餘缺,我國從國際市場適度進口農產品是必要的,也有利於我們騰出寶貴的農業資源,集中力量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和口糧絕對安全。

那麼,中國的玉米進口之路會像大豆一樣,成為一個持續增長的玉米進口國嗎?

正如卡爾·祖洛夫《中國玉米產業分析》中所說,這要看2017-2020年以後的幾年是否將再現2000-2004年之後幾年玉米連續出現缺口的現象。為避免這樣的重蹈覆轍,中國將確實增加玉米種植面積。

如果玉米的產量增長沒有明顯加快,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未來的玉米種植面積從哪裡來?”或者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中國的玉米價格要高到什麼程度才能吸引目前其他用途的耕地種植玉米?”中國如何管理自己的土地值得密切關注。

而關於這些問題中的兩個關鍵核心點“種子”和“耕地”問題,國家在今年已給出了權威答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建設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等著眼長遠的戰略舉措。而耕地方面,除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定調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11月份國務院釋出的《關於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的意見》已經明確指出,必須將有限的耕地資源優先用於糧食生產;永久基本農田是依法劃定的優質耕地,要重點用於發展糧食生產,特別是保障稻穀、小麥、玉米三大谷物的種植面積。

1

玉米年內漲價三成,農業農村部:持續大幅上漲可能性不大

  24日,農業農村部市場與資訊化司司長唐珂在釋出上表示,今年玉米仍是豐收年,價格適當上漲後農民種糧收益增加,預計2021年發展玉米生產的積極性也將有所提高,立足國內保障玉米基本自給,是有堅實基礎的,玉米價格持續大幅上漲的可能性不大。

  唐珂表示,今年春節後,玉米價格開始恢復性上漲,5月底國家臨儲玉米競價銷售高成交、高溢價,玉米價格繼續攀升,9月份新糧上市後小幅回落,之後再次上漲。11月份,玉米產區批發均價每斤1.2元,環比漲3.4%,同比漲29.7%,比年初漲了31.8%。目前價格水平雖然創6年來新高,但仍低於2014年9月份的歷史最高價。

唐珂指出,推動今年玉米價格持續上漲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生豬產能持續恢復,下游玉米飼料加工需求向好,玉米消費明顯增加。

二是玉米當年產需存在缺口,市場看漲預期增強,資本炒作和貿易商囤糧加劇。

三是東北部分地區玉米因颱風倒伏,收穫成本每斤增加了近2毛錢,颱風對玉米產量影響不大,主要是增加了收穫成本,因此農民都希望賣個好價錢。

“希望廣大農民朋友把握好售糧時機,爭取賣個好價錢,貿易商和加工企業也不宜過度惜售囤糧。”唐珂表示,今年玉米仍是豐收年,價格適當上漲後農民種糧收益增加,預計明年發展玉米生產的積極性也將有所提高,立足國內保障玉米基本自給,是有堅實基礎的,玉米價格持續大幅上漲的可能性不大。

1
最新評論
  • 面積僅2.5萬平方千米,大面積國土是沙漠,為何以色列農業發達?
  • 南江縣著力推進中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