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的年味,早已陳釀在歲月的烙印裡。純真歲月令人無法忘懷,那些少年不知愁滋味的美好時光!
我的兒時,是在七十年代的農村,貧窮、落後,有的家庭還吃不飽肚子。自從79年農村土地將一部分劃分了聯產承包責任田,調動了農民的勞動積極性。天公作美,雨水歡快,那年的莊稼收成還好。
80年土地完全承包給農民,土地是農民的命脈,農民就像莊稼一樣、生長在燦爛的陽光下,呼吸著泥土的芳香。慢慢的年關不緊了。
記憶中的過年,隨著小年臘月二十三的到來,清早,母親忙碌著烙灶乾糧,二十三個小烙餅,散發著麥香味...盛在盤子裡,獻在灶神爺像前,母親虔誠的上香、叩頭。夜幕降臨,母親再次上香、化表、扣頭,嘴裡唸叨著“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之類的吉祥話語。小小的灶乾糧,完成了它的使命召喚。我迫不及待的抓了兩個小烙餅,麥香味的誘惑太強了。
小年已過,年就邁著輕盈的腳步前來報到。
農曆臘月二十四全家總動員忙著掃去屋裡、院內外的灰塵。早晨,大人小孩忙著把屋裡炕上的鋪蓋,一件不留的搬去院子裡,開始掃塵。從炕上、地下、房頂、牆壁,角角落落打掃的乾乾淨淨。每一間房都仔細、認真的打掃,掃去塵埃,掃去舊年所有的煩惱與憂愁,來年會有好兆頭。
雖然那時的生活困難、拮据,雖說不能做到人人煥然一新,但屋內院子的衛生搞乾淨了。清新的院落裡給人一種溫暖、舒服之感,增添了濃濃的年味氣息。
廚房裡母親忙碌著,時時都會飄出濃濃的肉香味和淡淡的蒸饃味,加之叮叮噹噹的剁餡聲,匯聚成家的味道,母親的味道。
母親過年蒸好多包子,各種味道的,有麻腐餡的、地軟菜餡的、油瓤餡的、甜菜餡的等等。都是舌尖上的美食,是年的味道,是母親的味道。
油炸的食品,更是油而不膩,酥軟可口,咬一口炸油餅滿嘴餘香與味蕾結合,一點點嚼,細細品嚐,有著淡淡的白麵的芳香味。還有咯嘣脆的油饊子、洋芋泥丸子、蘿蔔絲丸子等。這些舌尖上的美食,至今想起來,那香甜的滋味回味無窮。
記憶中糯米粘糕是兒時太好吃的美食,母親臘月二十九日晚,將浸泡好的糯米、紅棗、花生仁、葡萄乾一層一層的隔著乾淨的布裝在蒸籠裡,記得上鍋蒸好幾個小時,方能蒸出粘糕的靈魂來。沾著蜂蜜吃,口感豐滿而醇厚、新鮮而細膩柔順、餘味清爽綿延。滿滿的都是母親的味道!
母親將殺的年豬,做成各種美味菜餚,我最愛吃的是紅燒排骨,年三十晚上,母親做一大鐵鍋排骨,色、香、味俱全,聞到肉香味就垂涎三尺;吃進嘴裡就是一種幸福的味道!那是母親的味道!還有各種涼拌豬頭肉,豬蹄。雖說我從小就不吃頭蹄下水肉,看著家人吃也是一種享受。
兒時的年味!一幅幅新帖的對聯,一張張大紅的福字,嶄新的年畫,無不書寫年的吉祥與喜慶!
兒時的年味!一件花棉布新衣,一把糖果,一個紙風車轉,漫天飛舞的雪花,街道里小夥伴的追趕,嬉戲,男孩子的小鞭炮聲,這就是我兒時的年。
回首兒時過年守歲,堂屋裡一家人陪著爺爺說笑,我趴在炕上看著新糊的窗花,那些漂亮的剪紙都出自四姑之手。新衣口袋裡揣著捨不得吃的糖果,合著衣服慢慢的進入夢鄉。
而今我再也吃不上母親做的美食了,永遠的留在了記憶中!
兒時的年味,母親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