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特別提出8項重點任務,“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引人注目,就是“要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立志打一場種業翻身仗。”
種子是現代農業的基石,如果過度依賴進口,一旦發生“斷種”,引發的危機將甚於科技“卡脖子”!
然而現實中據中國種子貿易協會的報告,2018年中國農作物種子進口量為7.27萬噸,進口額達4.75億美元(32億元人民幣),種子進出口赤字達2.56億美元(約17.36),中國是不折不扣的種子淨進口國。
據新華社旗下新聞週刊《瞭望》9月19日指出,近年來,包括行業前10強在內的70多家國際種業巨頭已大規模進入中國市場,這使得一大批洋種子滲透到國內田間地頭——比如,美國先鋒公司20餘個玉米品種已全覆蓋我國糧食主產區東北、黃淮海地區,這一現象背後也凸顯了當前國內市場的種子隱憂。
黑龍江種業技術服務中心主任黃春峰介紹,黑龍江省不少地方都在使用進口玉米種子。比如黑龍江北部地區種植的玉米,多是一家公司從德國引進的品種,具有早熟、脫水快、抗倒伏等特點,得到大面積推廣。
美國先鋒公司選育的雜交玉米種子“先玉335”推廣至今已十餘年,是東北、華北玉米產區種植的主要玉米品種,在部分地區已成第一大品種。甚至有的東北育種工作者自嘲:“我們不用搞育種了,一個‘先玉335’就夠了。”
在新華社下屬《國際先驅導報》釋出文章《老鼠不見了——山西、吉林動物異常現象調查》,在逐一排除了相關的因素後,該文作者將導致異常疑點指向了近年來當地的最大變數——“先玉335”的廣泛種植。由此,轉基因作物的安全性問題得以進入大眾視野,並引發巨大爭議,延綿至今。
著名學者汪暉、嚴海蓉等提議《建立農民育種保護區、保護中國種質資源》。文中提到,國內玉米種子市場已經基本被“先玉335”和“鄭單958”兩大品牌主導,形成“雙寡頭主導市場”的局面。
此外,汪暉等人的文章還提到,就玉米而言,農戶使用最多的5個品種中,3個是中外合資的種業公司生產的,2個是國內研發的。合資公司的分工基本是外方負責研發和生產,中方負責銷售,說白了,就是跨國資本借殼佔領中國的種業市場。
除了玉米之外,西部麥區的一些地方也依賴進口麥種,另外諸如辣椒、胡蘿蔔、馬鈴薯、西蘭花等餐桌上常見的蔬菜,其種子對國外的依賴程度則更加嚴重。
今年,黑龍江省海倫市向秋蔬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種了1萬多畝辣椒,其中1700畝尖椒和近1000畝圓椒使用的是以色列種子。“國外種子確實好。以尖椒為例,國內尖椒種子只能採兩茬,國外種子可以採三茬,而且外形好看、市場認可度高,銷售好價格高。”該合作社理事長高向秋說。
值得一提的是,洋種子不僅在我國市場佔據了較高的份額,其價格也遠高於國內種子。黑龍江省科研人士曾指出,一些蔬菜品種的洋種子價格高出國產種子幾十倍,以至於“進口的按粒賣、國產的論斤賣”;比如一種進口辣椒,一畝地僅種子成本就1500多元,算下來一粒進口種子就要2毛錢。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胡定寰認為,現代農業技術已經十分發達,但當前我國的糧食育種技術,整體還落後於西方一些發達國家。胡定寰說:"中國是擁有幾千年歷史的農業大國,本土種子資源非常豐富,但在長期不斷引進國外糧食品種使用的過程中,很多本土種子品種逐漸消失了,這是非常可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