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農業研究,最重要的就是實踐和汗水,尤其是發展現代農業,更需要大量嘗試,因此許多從事農業研究的大拿也並不想象中那樣整天待在實驗室,而是日復一日地在農田裡監測、耕種,看上去就和普通農民一模一樣。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爺爺也曾在訪談節目上明言,自己招研究生只有一個條件,那就是一定要下田!
袁爺爺年輕時也整天挽著褲腿泡在田裡,那時候還是赤腳田,時不時就會被蚊蟲叮得一腿包,但他也總是樂在其中。
在前往北京參加國家榮譽稱號頒授儀式的前一天,袁爺爺還特意起早,去田裡待了半個小時,就為和自己心心念唸的稻子們道個別。而獲得“共和國勳章”回來後,他第一件事情也是去田裡看看,直到90歲,袁爺爺還是堅持每天去試驗田打卡。
在雲南怒江河畔的老窩村,也有一位博士像袁隆平爺爺一樣,明明知識淵博,卻像個普通農民一樣每天待在田裡幹活。在村民們眼裡,面板黝黑、穿衣樸素,還總是在田裡指導大家幹活的李進學博士,就像個親切的鄰村大哥,比自己都更像農民。
但這樣的李進學,卻帶領老窩村村民一起“拼”出了337畝的現代化橘園,把石頭山變成了花果山。
作為一位農業專家,李進學在到老窩鎮的第二天就扎到了村裡的田間地頭,很快便發現村裡氣候很好,十分適合種植柑橘,但當地農民的種植方法太過原始,才使得農業發展十分落後。他當即下定決心,改,必須改!
但實施農業改革初期,村民們都不理解李博士的作法,也聽不懂他的科學道理,甚至一度和他發生爭執。李博士也沒有放棄,而是決定先起好帶頭作用,用實績打動村民。
不僅如此,為了讓村子加速發展,李博士還在多方協調之後牽手了全國最大的農產品上行平臺拼多多,和拼多多一起在當地建設了扶貧示範專案,並爭取了拼多多無償注資225萬元和後續投資124萬元。
在李博士和拼多多的共同努力下,農業之神終於開始眷顧這個怒江河畔的石頭村,老窩村沃柑種植面積從30畝到80畝,逐步拓展到337畝,還有了自己的現代化果園,每畝增收800-1500元,農民們都笑得合不攏嘴。
而袁隆平爺爺和李進學博士的經歷也不是個例,在廣袤的中國大地上,還有很多知識紮實,經驗豐富的農業學者在一步一步地用雙手改變著這片土地。
相信隨著中國現代農業之路走得越來越遠,還會有更多資源轉移到農村,到了那時候,農民的收入也會越來越高,生活越來越好,變成一個受到更多人尊敬的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