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農業>

江蘇自古以來都是一塊風水寶地,湖泊眾多,水系縱橫,漁業發達。中國五大淡水湖中有兩個就位於江蘇,分別是太湖和洪澤湖。特別是洪澤湖,面積雖說不是最大,但卻是江蘇乃至全國著名的漁業生產基地,有著“日出鬥金”的美譽。

高畫質衛星地圖下的洪澤湖水系

洪澤湖是遠近聞名的“國民魚塘”,盛產的魚類除了四大家魚外,還有鯿魚、鮊魚、毛刀魚、銀魚等等。此外,洪澤湖的大閘蟹、秀麗白蝦、長臂青蝦也非常出名。

在上世紀70年代,洪澤湖的漁業產量最高能達到2.2萬噸,產量最高的就是刀鱭(又稱毛魚、刀魚),其次是鯽魚。後來,隨著洪澤湖周邊圍網養殖面積的不斷擴大,漁業產量也不斷創下歷史新高。到了2014年,洪澤湖的漁業產量就達到了34.18萬噸,其中足足有27.57萬噸都是人工養殖“貢獻”的。

洪澤湖淺灘處的圍網養殖

然而近幾年,洪澤湖卻集體“勸退”了一大波養殖戶和傳統的漁民,這裡面不僅有水質惡化、自然災害的問題,還與長江的“10年禁捕”大戰略有關。從今年10月10日起,洪澤湖水域將全面進入為期10年的禁漁期,與長江的禁漁計劃基本同步。

至此,中國的五大淡水湖將全部進入10年禁漁期——在這種背景下,很多傳統漁民不得不“上岸”尋找新的工作,告別傳統的捕魚營生已成為一種必然。

洪澤湖上捕魚的漁船(10月9日是最後一次出漁)

當地有幾十年捕魚經驗的老漁民也感嘆,過去一天最多能有2000~3000斤的漁獲,但現在捕的魚越來越少,有時候甚至還不夠油錢,遠沒有在外地打工賺的錢多。在禁漁期,有捕撈許可證的漁民可以拿到一部分政府補貼,但大多數漁民的做法都是離開湖區,到縣城另謀一份職業。

從水系分佈來看,洪澤湖和其他四大淡水湖還不太一樣——洪澤湖屬於淮河流域,其他四大湖泊則屬於長江流域。然而今年洪澤湖依然被納入了“10年禁漁”的行列,由此可以看出國家對漁業資源保護工作的高度重視。

洪澤湖的位置及其與淮河的關係

作為一個典型的過水性湖泊,洪澤湖的水位主要由淮河上游的水量來調節,“大旱”和“大澇”的現象時有發生。比如2001年湖區大旱,圍網區嚴重缺水,養殖戶們叫苦不迭;到了2003年,湖區水位暴漲,圍網全漫,魚蝦大量逃逸,養殖戶同樣損失慘重。

這種困擾直到現在都還存在。就在2019年,由於淮河上游的供水量突然減少了80%左右,導致湖區再度大旱,湖水的邊界比原先退出了七八百米。乾旱最嚴重的時候,洪澤湖的水面只有900平方公里,漁民的圍網池塘全部乾涸,蒙受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洪澤湖旱季來臨,圍網水量急劇減少

洪澤湖的圍網養殖興盛於上世紀90年代,但一直以來都飽受著自然災害的影響,養殖戶基本上是“靠天吃飯”。

除了變化無常的旱澇災害,冬季的冰凌和大風也成了漁民們的“心病”。每年的元旦至春節期間,洪澤湖地區往往會迎來零下10度左右的最低氣溫,此時全湖冰凍,圍網池塘內嚴重缺氧。當湖冰開始解凍,在風力的作用下就會產生“流凌”現象(即冰凌的橫向位移),大面積的圍網被成片推倒,嚴重的時候還有可能發生翻船、死人的慘劇。

以上這些自然災害還不是擊垮漁民的“最後一根稻草”——真正迫使漁民“上岸”的,是近幾年出臺的環保政策——“退漁還湖”。

在“環保風暴”的影響下,2016年我國開始實行“退漁還湖”的政策,大面積的圍網被集中拆除。到了2019年,洪澤湖的圍網養殖面積已經減少到了32萬畝左右,約佔整個洪澤湖面積的10%。

根據洪澤湖的養殖規劃,到2020年湖區的圍網養殖面積將進一步減少到20萬畝,2030年減少到3萬畝左右。這也就意味著,隨著還湖政策的不斷推進,漁民們告別湖區已是一種必然。

為了儘快讓漁民轉型“上岸”,當地政府給出的補貼約為1500~2000元/畝,而當地很多漁民都有50~100畝左右的魚塘,這樣下來每年的補貼至少在7.5~20萬元左右。雖然一些漁民心裡很不情願“退漁”,但對於生態環境的保護而言,這是必須要付出的代價。

除了水位變化、自然災害和環保整治,洪澤湖漁業面臨的另外一個問題就是水質汙染。

有資料表明,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洪澤湖中有記錄的魚類共有88種,而研究人員在2010年的取樣記錄中只發現了63種。湖區生態環境和物種多樣性的變化引起了不少專家的擔憂。

工業汙染會直接影響河蟹等水產品的品質,對消費者來說危害也最大

除了湖區周邊的汙染,淮河本身的水質也會對洪澤湖的水質產生巨大影響。比如在2004年,從淮河干流來的汙染物進入了洪澤湖,在湖區累積形成了150公里的汙染帶,沿途有大量的魚蝦蟹死亡。最後的調查表明,這起汙染事故正是由淮河干流的化工企業排放的工業汙水導致的。

從水質監測結果來看,現階段洪澤湖整體上處於IV類水質的標準,總氮超標率高達100%,總磷超標率則在83.3%~100%之間,富營養化的特徵非常明顯。尤其是湖區的東南部和西南部,這兩個區域的汙染最為嚴重,有些水體已經處於劣V類的水平。

因此,和巢湖、太湖一樣,洪澤湖的生態保護和資源修復也已經迫在眉睫,而“10年禁漁”正是最好的開端。

巢湖、太湖、洪澤湖與長江“生態共同體”

那麼問題來了,洪澤湖迎來長達十年的禁漁期,是否意味著曾經“日出鬥金”的洪澤湖就此“謝幕”了呢?

需要指出的是,“十年禁漁”的目的是為了“年年有漁”,是漁業資源的休養生息。天然捕撈的漁業產量會大幅下降,但人工養殖的水產品將取而代之。從漁業統計年鑑也可以看出,2019年我國人工養殖的淡水品佔比高達94%,老百姓餐桌上的水產品絕大多數都是人工養殖的。

因此,對長江流域的多數淡水湖而言,退漁還湖都是必然的趨勢,我國的水產業也有能力能承擔這一代價——畢竟在洪澤湖中,除了銀魚等少數品種全靠捕撈外,其餘大多數水產品種都已經突破了人工養殖技術。

洪澤湖銀魚

順便再多說一句,對於銀魚這種壽命只有一年的魚類,其實可以針對性地放開捕撈——因為即便不捕撈,銀魚在繁殖後也會自然死亡,屍體腐爛分解時反而會汙染水質。在雲南洱海,當地漁業的做法就值得借鑑——在整個休漁期,漁民只能捕撈銀魚一個品種,其他魚類則在禁捕範圍內。這樣既合理利用了資源,又減輕了環境汙染,可謂是一舉兩得。

16
最新評論
  • 面積僅2.5萬平方千米,大面積國土是沙漠,為何以色列農業發達?
  • 火雞的蛋白質比雞肉還高,火雞怎樣挑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