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農業>

現在汽車正在朝著“自動駕駛”發展,而在農業領域,其實已經投入使用。在日本的北海道試驗田中,集聚著全日本最為先進的農業科技技術。北海道地廣人稀,是日本少有的適合糧食種植之處,但是人手不足問題一直困擾著北海道的農場主。隨著智慧化的發展,這個難題逐漸被解決。沿著北海道十勝・オホーツク(TOKACHI-OKHOTSK EXPWY)地區,是北海道有名的農田區域,居住在附近的每戶人家平均經營數十公頃的土地。雖然有帶有定位系統以及自動駕駛的農機,可是農戶的勞動時間卻不見減少,為何會出現這樣的矛盾?這是未來智慧農業中所必須要面對的事實,已經在日本發生!究竟為何會發生這種現象,未來的智慧農業路在何方?

匯入ICT後,工作時間卻長了

智慧農機

種植農作物的地方,在日本叫做“圃場”,我們一般講的“稻田、麥田、果園或者牧地”,在日本都可以稱為圃場,使用帶有定位功能的自動駕駛農機的話,可以精確到釐米級單位,對圃場進行耕種。許多農家也表示:工作確實輕鬆了不少,但是勞累的方式卻變了。這句話要怎麼理解呢?日本農業研究機構北海道農業研究中心的研究員這樣說:少し楽になった分、長時間労働の方にシフトしていって、それで面積の拡大に対応しているという感じがある。これがいつまでも続くとどんどんブラックな方向に行ってしまうので、能率を上げる方向にしないといけない。(稍微感到了輕鬆,但是卻面臨長時間勞動,能夠對應的種植面積也擴大了。按照這樣發展的話,逐漸往“黑暗”的方向前行,只能尋求更高效率的方式。)

需要人監控的智慧農機

匯入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資訊通訊技術)以後,農機雖然可以自動駕駛,但是從安全方面來講,必須有人坐在農機之上進行監控和進行緊急操作,肉體上的勞累雖然減少,可是精神上的勞累卻增加了,對於農戶的負擔,並未有實質性的改變。操作員需要坐在農機駕駛艙內,對農機執行情況進行監控,必要時進行操作,目前節省了體力,不過依然需要人工進行監控。

擴大面積,有可能無法提高收益

北海道農場

北海道的農作物,多是小麥、馬鈴薯、甜菜和豆類,這四種被稱為“畑作4品”。其中收益性最高的是馬鈴薯和甜菜,但是其種植面積卻在減少,小麥的種植面積卻不斷地增加。北海道有很多農戶放棄做農民,多出的土地往往會轉租或者轉借給他人種植,小麥不需要太多人工干預即可成活,因此很多人在不增加過多勞動時間的情況下,選擇種植小麥。10a的小麥面積,只需要2.8小時的人工勞作,與其他農作物相比很少。但是很多農戶卻說:畑に何か植わっている方がいいという考えで小麥をやるくらいなら、作らない方がいい。(如果認為必須要在田地中種植農作物的話,最好不要種植小麥)

小麥的的收益能力只有馬鈴薯和甜菜的5~7成,即便增加10%的種植面積,如果不增加其他品類農作物種植的話,所得收入只能增加5.5%左右。北海道的小麥90%用於烏冬,但是烏冬的需求量已經飽和。所以,日本北海道小麥種植,在現在智慧化裝置推行之時,面臨兩個挑戰:尋找更大的需求和如何保證農作物種植不失衡。那麼如何才能把握智慧裝置與時間的關係呢?注目點就在於農戶所需要勞動時間的峰值。

進行農作的日本人

日本北海道的4月和9~11月份,是勞動集中月份。現在日本農戶,採取僱傭人員的方式進行農作,勉強的保證種植和收割,可是在勞動力減少的日本,這種方式早晚會崩盤。繁忙期需要人手的農戶不只一家,如何保證其在限定的時間內創造更大的價值,是值得關注的。所以在所需要勞動時間達到峰值的時候,如果無法保證勞動時間,就無法保證收入,因此降低所需要勞動時間的峰值是重要的課題。

農作物選擇+智慧裝置投入

北海道地區的農業研究機構,為了解決上述的問題,著眼到“甜菜”之上。4月下旬,所需要勞動時間達到峰值,此時在北海道種植的農作物多為甜菜、馬鈴薯以及洋蔥。如果甜菜種植的時間減少,就能夠保證馬鈴薯以及洋蔥的種植時間。同時,如果在11月份的收穫季節,可以減少收穫所需的勞動時間的話,就能夠專注於其餘種植。

2019年匯入的甜菜收割裝置

對此,日本津別農業協會成立了生產支援組織,承擔育苗、搬運以及收割等多種農業任務。類似於中國現在的農業合作站,和國內相同,日本農協的支援,也是有一定的國家支援的。日本的農業協會,不僅僅承擔農作物的種植以及收穫,也承擔農業裝置的開發。比如之前收穫甜菜的智慧裝置只能收割1列,現在日本開發出能夠一次性收割6列的裝置。裝置的升級,使得農業時間得到大幅度的減少,實際效率得到了提升。日本農田多是處於山間地帶,其形狀也並不固定,但是使用帶有定位和自動駕駛功能裝置的話,能夠自動分析不同形狀的農田加以對應。

農協的收割以及種植費用,按照農田的尺寸進行核算。從前的核算方式是人工測量,但是匯入ICT裝置以後,能夠自動計算農田尺寸,節省了很多人工。數年前日本就在討論“Transborder-Farming”的工作方式,即超過個人所有農田進行統一操作的方式。這種農作方式,在德國已經成熟,日本今後也想以此為樣本。現在日本的部分割槽域,已經在整合“圃場”,但是農作依然按照之前的方式進行,效率較低。

面向未來農業

未來農業必然走向是“規模化”,但是規模化所面臨的問題依舊存在,比如所有者土地劃分,收益的公平分配等。其實這點比較好理解,不同所有人的土地進行相同模式的操作,就需要根據土地土質情況,進行區別分析。土質不同,施肥量和施肥種類也不同,其中會產生不同的收穫差異,對於土地所有人來說收益才是最為看重的。日本小松建機已經開發出可以把握收穫量的智慧化收割機械,在收割的同時,就能夠計算出農作物的收割量。

日本對於未來農場的藍圖

但是實際匯入“Transborder-Farming”還是有一定的難度。雖然可以達到省力省時,也能夠減輕勞動力不足帶來的壓力,可是大部分日本農戶對此抱有“消極”態度。傳統的勞作方式,是耕作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日本這樣的觀念也很強,許多人不放心將自己的勞作成果交給他人處理。但是觀念總會進步,時代也在前進,日本鹿追町已經推廣了“Transborder-Farming”試驗田,農作物是小麥和甜菜。

結束語

農業其實是一個國家的基礎,只是現在農業問題逐步得到解決,滿足人的口腹之慾也不再是難事。可是萬事都會發展,在從事農業人口逐漸減少,農戶逐漸消亡的今天,未來農業究竟是如何才能支撐一國所需,是必須要討論的事情。推行智慧農業,是大勢所趨,但是在推行智慧農業的同時,也需要關注其帶來的問題點。日本北海道就是很好的例子,那裡集中了全日本最先進的農業機械技術,可是帶來的並不是“好訊息”。如何看待技術的發展與現實的差距,又如何解決差距,至關重要。這篇文章,想要讓更多普通人關注到農業並不普通,也可以是高新技術的融合;也想讓更多專業的人士看到,技術的發展也會帶來一定的弊端,在我們未遇到之前,需要想一想在中國,這種弊端要如何規避才是。

最新評論
  • 1 #

    沒有人還談什麼發展!

  • 2 #

    智慧化,一定會讓大量的無用化,導致失業和邊緣化。唯一的解決途徑,就是看政策。但看看現在的房價,股市,食品安全,教育,醫療,農業;看看這些跟民生相關的主要方面,基本基本可以預判中國的未來。

  • 3 #

    說的太對了,就像我們種棚的,以前沒有捲簾機,滴灌,放風機,棉被等,一家種3畝,現在有了裝置一家種10多畝,本以為有機械了人會輕鬆,缺從一種勞累變成另一種勞累,。這就是人類。

  • 4 #

    日本農業已如此發達

  • 5 #

    農業得有地啊,沒地怎麼搞農業?

  • 6 #

    十萬八千里,拿研究經費吃喝玩樂那有心鑽研,出的機械訪制山寨如果易壞,所以沒有什麼人想買。

  • 7 #

    越是智慧化現代化農業大生產,土地將顯得更加珍貴!

  • 8 #

    唉……中國的農機不普及,不先進,還智慧⋯?

  • 9 #

    半吊子智慧化階段,還在全智慧化的路上。

  • 面積僅2.5萬平方千米,大面積國土是沙漠,為何以色列農業發達?
  • 老雞延淘,新雞補欄增加,雞蛋市場“恐高”!“火箭蛋啞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