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雞在沒有公雞的情況下,為什麼還能天天下蛋?雞屬於鳥類,在鳥類中不僅母雞可以獨自一“人”天天下蛋,雞、鴨、鵝、鵪鶉都具備這個特點,這一切都是人類乾的。
在人類出現之前,這些家禽的祖先並不能天天下蛋,只有被人類馴化後的家禽才具備這個特點,因為雞蛋可以作為人類的可持續性食物,而人類也是自然環境中的一環,換句話說這是環境自然選擇下家禽的演化結果。
人類是如何讓母雞天天下蛋的?很久以前,有人發現一個雞圈中沒有公雞卻每天都能收穫雞蛋,而且也沒有看到小雞破殼而出,本著不浪費的原則這些雞蛋成為了食物。
古人養雞一開始是為了打鳴與吃肉,一般雞長到足夠大,就會被宰殺,端上桌子。愛下蛋的母雞的出現打破了這個規律,因為它的主人每天都可以從它身上獲得雞蛋。
後來主人又發現一件事,這隻母雞與公雞結合後孵化出一些後代也繼承了天天下蛋的特點。於是,主人對這些愛下蛋的雞們悉心照料,“下蛋雞”數量、身價倍增。
這事傳開後,家家戶戶都用其他物品與雞的主人交換“下蛋雞”,每家每戶換回去的下蛋雞又孕育了一代代愛下蛋的後代,最終下蛋母雞由原本的小群體,擴散成了家家都有的主流雞。
這像極了物種的進化,只不過進化的因素是人類。例如:19世紀之前,英國曼徹斯特生長著一種樺尺蛾,它們幾乎都是淺色的,棲息在淺色的地衣中。隨著工業革命爆發,工業產出的大量煤煙使地衣消失,連樹皮都被燻成了深色,淺色的樺尺蛾由於沒有淺色地衣做掩護,大量消失。在20世紀中期,樺尺蛾數量恢復,不同的是它們都演變成了深色,依附在深色的樹皮和岩石之上。樺尺蛾也是為了適應人類“作用下”的環境,發生了進化。
母雞沒有公雞,為什麼能下蛋?鳥類屬於雌雄兩態,小雞破殼而出,需要母雞與公雞合作,那麼為什麼母雞沒有公雞也能下蛋呢?
雞蛋又稱為卵,只有具備完整的細胞結構以及基因才可以孵化出小雞。基因又稱為生命密碼,像是生命成長的說明書,可以指導生物複製各種蛋白質構成生物所需的各項組織、器官,不同的基因指導下會產生不同的個體,因此基因也是生物的“身份證”。
對於有雌雄之分的生物來說,生命密碼一半來自於母親,一半來自於父親。母雞在沒有公雞的時候雖然也會下蛋,但是這樣的卵缺少一半的生命密碼,沒有完整的說明書意味著無法孵化出小雞。
實際上,人類女性也會排卵,不同的是人類的卵只有結合了男性的另一半基因才會被啟用,從而進行生長、複製、分裂。女性一生大約可以排出400個成熟的卵細胞,它們出現後只能存活48個小時,只有在這個期間獲得另外一半基因才能組合成全能性細胞進行生長髮育。大多數未成功配對的卵會順著馬桶流入下水道或者隨著“小云朵”被扔入垃圾桶中。
母雞的偶然變異,使未配對的卵細胞也具備了一定的生長能力,並且包裹上蛋清以及碳酸鈣蛋殼排出來。這種變異正好被人類所需要,於是就成為了母雞的生存優勢,繁衍至今。
母雞靠自己下的蛋意味著雞蛋裡其實只有一個細胞,並不會產生分裂。生長只是雞蛋黃變大,蛋白質增多的過程,而雞蛋清只是為細胞發育提供的營養物質。
如何辨別雞蛋?如果我們敲開雞蛋,發現蛋黃中有紅色的“血絲”,黑色的小斑點,或者白色的絮狀物,說明這個蛋是“公雞配合”過的,如果蛋黃上什麼也沒有,蛋清中也沒有任何雜質則說明這個是母雞自己的產物。
在不破壞雞蛋殼的情況下,我們也可以透過燈光照射,來探查雞蛋內的情況,從而鑑別雞蛋是否能夠孵化出小雞。
有些人可能聽說過毛蛋,它必須是公雞配合過的。養雞場先鑑別出可孵化的蛋,然後利用恆溫箱來孵蛋。全能性細胞不斷汲取蛋清,複製分裂,在15~20天左右,吸收掉大多數蛋清,小雞快要成形時,關閉恆溫終止雞蛋的孵化,這種未完全孵化的蛋就是毛蛋。
總結母雞天天下蛋是因為基因變異,導致卵細胞可以生長,包裹蛋清及碳酸鈣外殼排出體外。由於人類對雞蛋的需求,促使這種變異基因的頻率不斷提高,最終天天下蛋的母雞隨處可見。
沒有公雞配合的卵細胞缺少一半的基因,不具備全能性,細胞無法進行復制分裂,孵化出小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