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農業>

鄱陽湖是中國最大的淡水湖,盛產各種美味的“湖鮮”,是傳統的“魚米之鄉”。然而在過去的幾十年裡,鄱陽湖的漁業資源正在不斷衰退,民間甚至出現了鄱陽湖已經陷入“魚荒”的說法。

衛星地圖下的鄱陽湖水系

在上世紀90年代,超過五成的漁民每天都能捕到100~200公斤的漁獲物。到了2016年,90%以上的漁民每天的漁獲物已經不足50公斤。不少老漁民也都感嘆,20年前經常能捕到40斤重的鯉魚,有時還能捕到70多斤重的青魚和170多斤重的鱤魚,但現在的魚卻越來越少,捕撈成本不斷升高,靠捕魚連養家餬口都困難。

在80年代,鄱陽湖裡還能見到鯛魚、鰣魚、黃尾魚、河豚等珍稀魚種,“青草鰱鱅”四大家魚的產量也是相當可觀。但2016年的資源調查卻顯示,鰣魚、河魨、黃尾魚已經從常見的魚類中消失了,野生物種更是瀕臨滅絕。

最讓人感到惋惜的就是鰣魚。1974年長江鰣魚的捕撈量還高達1.5萬公斤,但是到了80年代末期,鰣魚的野生種群就已經到了瀕臨滅絕的地步了。如今,鄱陽湖中已經很多年都沒見到過鰣魚的身影,很有可能已經滅絕。雖然市場上有些魚類依然打著“長江鰣魚”的名號進行售賣,但基本都是美洲西鯡、長尾鰣、湄公河鰣、雲鰣等同科近緣的魚種,真正的長江鰣魚早就已經是“一魚難求”。

長江鰣魚/圖源青島市海洋生態研究會秘書長李玉強

鄱陽湖漁業的衰落,還要從“鄱陽湖三鮮”說起。

在“鄱陽湖三鮮”中,鰻魚是典型的名貴食用魚,魚苗階段通體透明,外觀如透明的玻璃膠。自然狀態下,一條鰻魚從孵化到成年、繁殖的機率只有百萬分之一,魚苗非常珍貴。另外,目前我國還沒有攻克鰻魚的人工繁育技術,只能透過捕撈野生的苗種才能滿足養殖需求。市場緊俏的時候,一尾鰻魚苗就能賣到30元的高價,堪稱“水中黃金”。相比之下,銀魚同樣是通體透明,味道鮮美,深受好評。

銀魚

如今,“鄱陽湖三鮮”無一倖免,產量均大幅下降——而連同“三鮮”一起走向衰退的,還有四大家魚。從80年代以來,贛江、信江興建的水利工程導致四大家魚的洄游通道被徹底截斷,上游的產卵場也就此消失。雖然後來又修建了魚道,但是洄游的成功率並不高,效果也不盡如人意。

峽江水利樞紐工程

此外,大規模的築堤和圍墾不僅破壞了溼地和草洲,同時也阻斷了魚類的洄游通道,這對魚類的繁殖來說無疑是致命的打擊。

以鄱陽湖比較常見的鯉魚為例。在上世紀60年代,鄱陽湖南部地區的鯉魚產卵場多達55處,70年代減少到了31處,到了80年代就只剩下了14處——對此,湖區大規模的圍墾活動有著不可推脫的責任。

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政府明確規定“禁止圍湖造田和修建田湖工程”的情況下,鄱陽湖周邊的圍墾活動卻愈演愈烈,保守估計至少有上萬畝灘塗和溼地被改造成了農田。

造成這種局面至少有兩方面的原因,第一點是近年來國家對耕地的保護越來越嚴格,土地使用指標也越來越緊張,在這種背景下,鄱陽湖的土地開發潛力就這樣被某些地方政府“盯”上了。再有,鄱陽湖的管理也是一大難點,往往牽涉到水利、農業、國土、環保、林業等多個部門,職責交叉嚴重。各部門“各念各的經”,這正是非法圍墾遲遲得不到有效治理的另一個原因。

鄱陽湖漁業衰退的原因不僅僅是“圍湖造田”和興建的水利工程,長期的酷漁濫捕也“難辭其咎”。

在80年代,鄱陽湖區引入了一種名為“迷魂陣”的漁網(又名“定置網”)。“迷魂陣”所用的網具屬於典型的“絕戶網”,網眼如蚊帳一般大小,即便是剛孵化出來的魚苗也難逃一劫。當地漁民甚至把“迷魂陣”裡的魚苗揉成餅、曬乾,並戲稱其為“煎鍋巴”,有的還將其烤成魚乾,拿到市場上售賣。

在短短的6年時間內,鄱陽湖區“迷魂陣”的網具數量就從1981年的809部猛增到了1987年的9889部,這種“趕盡殺絕”式的捕撈方式嚴重破壞了漁業資源,受到了不少人的強烈指責。

這還不算完,鄱陽湖區上炸魚、毒魚和電魚的現象也時有發生,而且是屢禁不止。對於炸魚、毒魚的危害,鄱陽湖地區流傳著這樣兩句諺語:“炸一千死一萬,大大小小都完蛋”、“毒一線死一片,魚子魚孫上西天”。這兩句漁諺雖說不怎麼中聽,卻也道出了實情。

與前兩種方式相比,電魚的危害有過之而無不及。當地漁政的工作人員坦言,近幾年收繳的電網最長有100多米,電網電耙所到之處,大大小小的魚、蝦、蟹全都被電死,即便有僥倖存活下來的也會失去繁殖能力。

過度捕撈和非法捕撈直接導致了漁獲物的幼齡化和小型化,漁民投入更多的捕撈成本,卻只能捕撈到經濟價值更低的漁獲物。總體來看,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鄱陽湖的漁業資源已經明顯衰退,湖區的魚類在20年間減少了36種,白暨豚已經滅絕,鰣魚絕跡多年,胭脂魚、黃尾魚、河魨也瀕臨滅絕。

就現狀而言,有一點可以確定,鄱陽湖目前的漁業資源已經承載不起16萬漁業人口和3萬艘捕撈漁船的捕撈強度了。在曾經的黃金時期,很多漁民都深信鄱陽湖裡的魚是捕不完的,但是這種觀念正在被現實狠狠打臉。

酷漁濫捕

為了養護鄱陽湖的漁業資源,專家們提出了很多建議,比如整頓天然的捕撈業、開展休閒漁業、大力發展生態養殖業等等;當地政府也實施了禁漁期制度、開展人工增殖放流以及水產種質建保護區的建設等,其中力度最大的就是“10年禁漁期”制度。

有些網友可能會問了,為什麼這次禁漁一禁就是10年呢?

按照往年的經驗來看,長江流域的禁漁期一般只有3個月,但這並不能從根本上改變鄱陽湖漁業資源衰退的趨勢。從生物學角度來看,鄱陽湖中的經濟魚類一般都需要3~4年才能達到性成熟,禁漁10年能夠保證包括四大家魚在內的經濟魚種有2~3個世代的繁殖週期,這樣一來魚類的數量才能顯著增加。

“四大家魚”是鄱陽湖漁業的“主力軍”

放眼整個長江干流流域,天然的捕撈量已經從1954年的42.7萬噸下滑到了近年的不足10萬噸。如果不及時停止濫捕,長江流域遲早會迎來“竭澤而漁”的那一天。

值得注意的是,同一時期我國的水產養殖業卻屢創輝煌,2019年的水產品養殖量更是達到了5079萬噸。毫不誇張地說,整個長江流域的捕撈量在養殖產量面前幾乎是微乎其微。因此,即便長江流域“十年禁捕”,老百姓的“菜籃子”也依然穩穩當當。

鄱陽湖的增殖放流活動

總之,目前的鄱陽湖已經今非昔比,適當的資源養護不僅是為子孫後代造福,同時也是可持續漁業的必然要求。相信十年之後,鄱陽湖必定能夠為老百姓帶來更多的生態福利!

17
最新評論
  • 面積僅2.5萬平方千米,大面積國土是沙漠,為何以色列農業發達?
  • 甜蜜來襲!這裡草莓採摘季元旦正式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