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農業>

引言

《孟子·公孫丑上》: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這個世界上,為了成功,有些人會用些不正當手段,雖然短時間取得不錯效果,不過很難成功。

有一位“專家”,為了所謂的環境保護,竟然建議農民伯伯不使用收割機。這個言論引起巨大的爭議,好多農民伯伯十分反感,畢竟不現實。如今農業領域使用機械,已經成為一種常態,否則就是一種退步。

捨棄大規模收割機械,使用鐮刀來收割麥子,根本不現實。大規模機械化作業,成為一種普遍現象,提高了工作效率。以往收割莊稼要花費十幾天,如今幾天能夠輕鬆完成。這位專家為什麼,會大放厥詞呢?

一、出身農村家庭,憑藉努力學習,完成人生逆襲

這位倡導者名叫王福重,是一位經濟專家,在行業內地位頗高。他本身是農村家庭出生的孩子,父母都是農民,過著“背靠黃土面朝天”生活。從小就抱著出人頭地想法,學習中表現出很強的聰明才智,成績在班中一直名列前茅。

長大之後考上北京大學,算是跳出“農村”,成為“城裡人”。 1998年成為財經大學的博士學位,算是經濟領域的專業人士。對於他來講,這麼多年的努力和付出,某種程度上算是有所回報,堪稱“勵志” 人生。

事實上王福重在經濟領域上,確實積累不少擁護者,好多人聽過他的演講。利用影響力,參加好多節目,圈粉無數,幾乎與郎鹹平相提並論。中國有句話講得好,做人要飲水思源,然而身為農民家孩子,王福重連連“否認”農民。

早年丟擲“農民無用論”,認為農民空有一身力氣,對於國家沒有什麼用處。甚至講出,農民出大力和汗水,是一種愚蠢的行為。還強調,國家應該減少農業人口,有些言論太過激進,讓好多人沒有辦法接受。

中國本身為農業大國,昔日為小農經濟,過著自給自足生活。歷代統治很重視農業,出臺各種法律,如果出現洪澇蝗蟲災害時,必須第一時間上報。哪怕風調雨順,同樣不能忽略天氣變化,對於種子的入倉,儲存等都有嚴格規定。

身為農村孩子的王福重,根本看不起農業,在他心中,農民就是素質低下之人,因為沒有知識,才會幹這種苦力工作。覺得農民工的隊伍太大,嚴重影響其他行業的勞動力,這麼多年,他的好些言論,似乎一直給農民添堵。

二、不讓農民使用收割機,只為汙染環境,現實情況不允許

河南有一位劉女士,家裡有70畝小麥,農田距離空氣監測站比較近。本來一個大豐收年之時,卻被王福重一番話,徹底打亂節奏,人都懵了。收割小麥時,被告知不能使用收割機,只能用手工收割,理由會產生灰塵,影響空氣質量。

這個可把人家氣壞了,70多畝要用人工收,非得等到猴年馬月。很多農民伯伯怒懟他,你來收好了,就是存心給我們找麻煩。有時會真的很難想象,王福重居然是農民子弟出生,這番言論,根本就是不負責任。他的“爭議言論”還有很多,像不允許農民用柴火燒飯,不讓農民家裡有吹煙筒,否則就罰款。還不讓農民養家畜,說動物的排洩物會汙染水源。

很多人感覺王福重的言論太過“作妖”,似乎讓其回到原始時代,完全靠手掙錢。接下來是不是不讓蓋房子,以天為屋,以地為被,才算是達到您的要求呀!不可否認,使用收割機確實會汙染,不過只不過幾天,都是無法避免的。

難道用人工,就不會汙染環境嗎?事實上空氣汙染,根本沒有辦法躲避,而且持續時間會進一步延長。畢竟人工收割速度趕不上機器,只會增加“麻煩”。他這個想法,肯定是經不起考驗,哪怕是環保部門,也沒有辦法答應這件事情。畢竟耕地面積那麼大,如果單純使用人工,有可能影響人們日常生活。可能到時候會造成好多人吃不上飯,還會造成恐慌心理。

退一萬步講,就算農民工回去割麥子,但是還有一個前提。必須要花費好幾個月,收麥子最佳高峰期在夏季,要用最短的時間內收割完。夏季為多雨季節,如果不及時收穫,有可能會爛在田地。使用機器來辦,真的是簡單快捷。

收割用收割機收麥子,確實會有汙染,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可以透過提高技術,來解決這個問題,能夠把影響降到最低。不可否認機器使用汽油,柴油等,會產生大量有害氣體,然而各種交通工具也避免不了。王福重是不是在搞職業歧視,非要說這麼講。為什麼不讓大家以後出門走路,不用開車呢?

三、拒絕“作妖”,解決環境汙染問題要合乎實際

農業牽涉到國計民生,糧食更是一種必需品,特別是當前環境下。所以必須保證產量大,價格穩定,如果用人工收割,無形當中提高小麥的成本,到時候就會抬高價格。可能還會引起糧食搶購狂潮,嚴重影響人們日常生活。

其實農業相對於工業來講,汙染程度應該算低,使用收割機不過就幾天。真正汙的地方,有可能是灰塵或者柳絮,可能這些東西到春天,會影響人們身體健康。像柳絮可能會對一些呼吸道疾病的人,造成很大危害。不過不至於到了,嚴重的環境汙染。

很多人感覺王福重這些言論,是否有些矯枉過正,想著保護環境,這個初衷可以理解。但是請您考慮一下現實問題,是不是太過欺負人呢?保護環境不是小事情,有很多方式,而不是為了“作秀”。

前幾年有一個瑞典的姑娘,打著保護環境的名義,講中國人應該禁止筷子。這個言論讓好多人吃驚不已,壓根不知道中國人使用一雙筷子,要用很長時間。除了傳統筷子之外,還推出鐵質,塑膠等,真是貽笑大方。如果這位專家從大局考慮,保護我們生活環境,應該從源頭來處理。

老百姓養殖,雖然對環境有影響,但是問題可以解決。如果想要減輕環境汙染,更應該想辦法如何完善,比方說規範科學養殖,努力將汙染問題降到最低等。而不是不讓人家養殖,否則就會影響農民的切身利益。

人們希望環境越來越好,需要用很多辦法。想要解決這個問題,更多講究循序漸進。而不應該是走一個過場,不能“一刀切”,否則就是揠苗助長。

結語

如今農業實行機械化,成為一種趨勢,中國在這方面算很晚。像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家,很早就推行機械化作業,效率很不錯。哪怕農業人口不是很多,依然成為農業大國,算是一種優勢。

我們手中吃的飯,都是農民伯伯種出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若是沒有他們,哪裡會有我們如今好日子。古代有士農工商講法,農民在中國的地位,僅次於士兵。統治者都沒有排斥農民,你又有什麼資格排斥他們呢?

治大國猶如烹小蝦,千萬不可操之過急,更多講究辦法。從他經濟學觀點來講,可能農民創造的經濟價值,遠不如工業機器。不過請尊重別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農民應該值得所有人尊重。

10
最新評論
  • 面積僅2.5萬平方千米,大面積國土是沙漠,為何以色列農業發達?
  • 豬肉每公斤漲4.84元,春節前,還能吃到“白菜價”豬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