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農業>

新京報訊(記者 周懷宗)12月12日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明年要加快恢復生豬生產,做到保供穩價。”今年11月,豬肉價格首次下降,但與去年11月同期相比,仍舊處在高位。據農業農村部發布的最新通知也顯示,將“確保2020年年底前產能基本恢復到接近常年的水平,2021年恢復正常”。那麼,當前恢復生豬生產仍面臨著哪些困難?如何才能確保目標的實現?新京報記者採訪了產業經濟學家、首都經貿大學教授陳及。

基礎設施建設仍需較長週期

2019年下半年,各地連續發文,促進生豬生產,擴大生產規模,但生豬養殖需要較高的生產條件,陳及認為,應該考慮在基礎建設上給予更多的扶持,“現在要擴大規模,必須加強重建工作。但包括豬舍、檢疫體系、糞便處理等,這些基礎建設往往需要較長的時間,而且投入也非常高。因此,不管是想要復養的養殖戶,還是想要進入這個領域的投資者,都會面對週期長、資金大的問題,如果這個問題解決不了,後續的生產就無法展開”,陳及說。

對於養殖者來說,由於貸款期限常常短於生產週期,因此獲得金融支援往往很難,對此陳及說,“在資金方便,可以考慮更多的國家補貼來幫助投資者,或者國家投入相當規模的資金,保障更多豬場儘快完成生產的先期建設,不要因為資金短缺的問題而延誤了建設”。

降低中小散戶入場門檻

和大型養殖場減少相比,過去一段時間裡,中小散戶的退場和消失,同樣是生豬供應減少的重要原因。

“中小散戶的退場,不只是因為虧損、非洲豬瘟這些原因。在過去更長的時間裡,由於一些地方一刀切的政策,使得中小散戶不得不退出。甚至直到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存在限制中小散戶入場的政策門檻”,陳及說,“現在看來,應該取消這些入門限制,使得中小散戶有重新進入市場的能力”。

過去一段時間,生豬養豬規模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也有不少人認為規模化是必然的結果,但陳及認為,在還有上億戶農民的現實條件下,中小散戶養殖、乃至一家一戶的養殖,仍舊是穩定市場供給的重要部分,其作用不可忽視。

取消家庭飼養的限制

過去千年,豬肉供應都依靠千家萬戶的農民,陳及說,“我們和發達國家不同,美國只有幾百萬農民,這決定了養殖必然是規模化的,但我們的農業人口還有很多,家庭聯產承包的形式未來仍不會變。這就意味著一家一戶養殖的形式,仍舊不能完全取消”。

豬肉供應事關大部分居民的營養攝入,同時也是農民增加收入的重要形式,陳及說,“在當前情況下,取消家庭飼養的限制,不僅可以讓供給結構變得更加多元,也能夠增加農民的收入。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城市化短時間內不可能消化龐大的農業人口,甚至經濟的下行還讓一部分人返鄉創業、就業,讓他們投入到養豬這個傳統的行當裡,既是給他們一個增加收入的機會,也能夠促進市場供應的穩定”。

利用政府資訊平衡供求

豬肉降價時棄養、漲價時追進,再加上豬肉養殖本身的特徵,造成了過去多年難以改善的“豬週期”問題。

對此,陳及認為,應該充分利用政府的資訊優勢,穩定市場供求的變化趨勢,“首先可以通過合理的預測,知道我們的市場需要多少才能滿足,還欠缺多少,各個區域的生產狀況如何等,這樣就能夠更高效地促進生豬生產,保證在最短的時間裡達到合理的供給規模”,陳及說,“同時,通過政府資訊的優勢,也能夠更有效地防止一窩蜂地跟風現象,比如通過設施規模、存欄量等,控制供給,以防以後生產過量,再一次降價,造成生產者的損失。如果能夠建成這樣一套體系,自然也打消飼養者的顧慮”。

完善國家豬肉儲備機制

豬肉是國人肉類蛋白攝入的主要物件,豬肉價格的變化,和大部分居民的日常消費直接相關,陳及說,“豬肉供應實際上是國家長治久安的戰略性保障之一,通過這次嚴重短缺的教訓,應該考慮,在制度上建立更加完善的長期保障體系”。

“比如說,要進一步增強國有儲備的制度和機制,增加庫存裝置和庫存量”,陳及說,“當前的短缺,一是供求關係造成的,二是疫病導致的減量。如果能夠擴大儲存,那麼在應對這樣的短期波動上,就會從容很多”。

除了完善儲存機制外,穩定政策預期,也是保障供應的重要基礎,陳及說,“過去我們出現過很多大規模裁撤豬場的現象。我認為應該在制度上、政策上有長期、穩定的保障和承諾,讓養殖者對未來有穩定的預期”。

事實上,儘管半年多來,各級政府出臺了多個鼓勵生產的政策、舉措,但仍有許多人對養殖生豬存有疑慮,不敢入場。陳及認為,更穩定的政策才能減少養殖者對未來的擔憂,“同時,也可以通過加大補貼、制定價格保障制度來讓養殖者恢復信心,比如政府承諾價格兜底,這樣的情況下,養殖者自然不會那麼擔心”。

校對 李立軍

最新評論
  • 面積僅2.5萬平方千米,大面積國土是沙漠,為何以色列農業發達?
  • 12.14日豬市“塌方式”下跌,有人說還能回到20元?12月14日豬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