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之一:本地化。大家在實踐中逐漸發現,如果套用一般工業品模式,將我們普通的農產品也通過“跋山涉水”進行像淘寶一樣的高達85%的跨省交易,這是嚴重的誤區,不僅面臨諸如保鮮冷鏈等現實制約,而且確實沒有這麼多農產品需要跨省交易。更多的一些日常性食用農產品可能是需要本地化供應的,比如土雞蛋,各地都有,北京人沒有必要非要吃雲南的雞蛋,北京近郊也能養。所以,農產品電商的本地化問題越來越得到重視,就地供應、就地銷售更靠譜一些。
趨勢之二:協同化。大家在實踐中逐漸發現,農村電商的事,一個人誰也幹不了,包括馬雲在內,也需要大家一起幹。比如,電商平臺下鄉的過程中,沒有電商服務商的配合,是非常吃力的事。所以,在農村電商發展中,政府、平臺、電商服務商和當地企業開始聯手,聯手之後就會發現,原來混沌的局面就打開了。例如政府主要搞好制定政策、改善公共服務、規範市場等,平臺主要是搞好渠道延伸、平臺開放、完善生態等,電商群體主要是搞好推廣運營、新媒體宣傳、福斯創業等,而參與電商的傳統企業主要是搞好本地服務、產品開發、帶動農戶等。
趨勢之三:融合化。農村的情況千差萬別,電商幹不了,幹不動,農資電商、百貨下行,線下渠道可用,特別是物流方面。為什麼農村電商會在工業品下行,特別是家電下行,還有農資電商率先突破,因為它們無一例外都是線上線下的結合。難道大家看到哪一臺冰箱是從深圳郵遞過來的嗎?沒有!都是從本地的商店搬出來的。至於農資電商,有的甚至就是從村民旁邊的小店搬出來的,電商只是一個網上交易通道。而且,農村電商已經不再那麼嚴格區分線上線下了,它們不僅僅是仇人,也可能結合,主動上線就意味著多了一個渠道,也增加了低成本的供應鏈,特別是電商的去中間化和規模採購議價能力。
趨勢之四:生態化。大家逐漸認識到,只有政府在幹,或者只有企業在幹,或者是我們號召的大量年輕人回到農村在幹,他們分別都是幹不動的。為什麼幹不動?因為電商是一個複雜的生態體系。誰背後沒有這個生態體系,誰就不可能實現發展。所以,在我們直觀地看到的電商交易這個表象之外,其背後首先有電商服務來支撐,再背後是物流支付支撐,再背後還需要產業配套支撐。整個農村電商表現出“冰山效應”,即我們經常看到的電商平臺和電商創業僅僅是冰山一角,電商服務業及相關配套產業,源頭產業基礎等,是埋藏在水下的。誰的水下冰山厚度更厚,誰的電商才能走得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