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農業>

一、家庭豬場貫穿華夏文明史

喬剛,90後,山西人。夫妻倆從事養豬已經四年有餘,豬場是從父親手上接過來,算起來,他也是豬二代了。上學的時候,他就經常幫家裡餵豬,豬舍幾經擴大,都是他和父親今天一個欄,明天一個槽,修修補補維持到現在。說起來,他前幾年娶媳婦的錢也都是打豬上賺來的。除了這千把頭豬,家裡還有幾畝莊稼地,母親一直捨不得租出去,用的肥料也全是豬場的豬糞,經過腐熟發酵,他們還供給了全村的有機肥。

中國封建傳統幾千年,始終追求自己自足、和諧、穩定,最終形成了像喬剛這樣可持續的種養結合的小農散養模式。進入21世紀,國家飛速發展,百姓生活水平也是蹭蹭的提高,肉類消費量大幅提升,以前的家庭豬場規模太小,集中度不夠,近幾年,年出欄數十萬頭的超大規模豬場一個接一個的建起來。牧原、溫氏、新希望、傲農、正邦、天邦、唐人神等一批養豬集團的股價也是打著滾的漲。

本來這些大型豬場的快速發展對喬剛的豬場影響並沒有外界報道、分析的那麼大。豬週期的起起落落,他都經歷過,按他的話說,以前他可以不問豬價,安心養自己的豬,最後頂多就是不賺錢唄,以他的管理,還不至於賠錢,一旦趕上高價,就可以賺一肥。可從2018年末開始,一切都改變了,他先後已經動了幾次關閉豬場念頭,畢竟如果真的砸到自己頭上,自家的生活將一夜回到解放前,這一切都源自非洲豬瘟。

二、非洲豬瘟開啟豬場新紀元

一場非洲豬瘟幾乎毀滅了9成的中小規模家庭豬場。喬剛們該轉型還是退出呢?

我們再來深入研究下大型養豬企業、集團。隨著國外先進養豬技術裝備的引進;以阿里、京東等網際網路企業為首的AI智慧養豬;一些大型集團公司深耕養豬產業,會出現三種情況:

1、產業模式複製,體量增加;

2、延伸產業鏈,上下游融合;

3、跨界融入。

在大集團公司深耕養豬業的同時,其本身也遇到很多這樣那樣的問題。有因為過於自信,步子太大而造成資金、人才等鏈條斷裂的雛鷹農牧;有因急於恢復生豬產能,完成政策任務,突發疫情造成數十億專案暫緩的;也有因不顧及周邊業者和居民感受,最終敗在環保上面的。

三、中小散戶轉型的三個方向

中國從事養豬業有6000萬人,也就是說23箇中國人就有一位在養豬。多數是10-100頭基礎母豬的豬場,這些養殖戶直接的是把養豬當成一輩子職業來做,那他們未來的出路在哪裡?資本大鱷要充分考慮傳統業者的感受,努力為中小型養豬場戶尋找出路,構建融入規模豬場體系的“接入口”,引導中小散戶主動轉型。再也不想看到某規模豬場遭遇無人機投毒(非洲豬瘟病毒)這樣聳人聽聞的新聞了。

1、實現專業化

養豬圈子,探討養豬新技術、經驗分享、晒圖晒視訊;非瘟防控交流,生豬產銷售新思維、新平臺。

2、特色化、生態化運營

以生態化、新奇特為基調,滿足特定群體需求,提供差異化服務。如建立在野豬生態散養基礎上的特色野豬,建立在品質和新鮮基礎上的豬場直供小區肉店模式,建立在福利養殖基礎上的福利豬肉,以養豬角色扮演體驗為基礎的小豬領養模式等,都是中小散戶可選擇運營的方向。

3、抱團應對

成立區域性行業協會,在技術、資訊、裝置等方面組建統一採購渠道,提升協會影響力,加大物資採購等方面的話語權,實現團購、團銷,抱團應對市場,減少流通環節,降低運營成本。

四、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家庭生態農場不可或缺

回到文首喬剛的養豬模式,其實他的模式已經有了生態化農場的雛形,只是非洲豬瘟的突襲殺了他個措手不及。

家庭農場不需要太大資本介入,大多數中小散戶,現實中就可以做到的,即可持續、最實惠的模式。這也是中國用數千年曆史經驗逐漸摸索出來的農牧從業經驗——規模適度、農牧結合。

五、現代農業產業園

國家於2019年末剛剛釋出了四家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我們從事養殖業,也應積極研究國家政策,響應號如,以規模化種養基地為基礎,依託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聚集現代生產要素,建設“生產+加工+科技”的現代農業產業園,發揮技術整合、產業融合、創業平臺、核心輻射等功能作用。吸引龍頭企業和科研機構建設運營產業園,發展設施農業、精準農業、精深加工、現代營銷,帶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戶專業化、標準化、集約化生產,推動農業全環節升級、全鏈條增值。鼓勵農戶和返鄉下鄉人員通過訂單農業、股份合作、入園創業就業等多種方式,參與建設,分享收益。

解讀:現代農業產業園發展急需專業的農業經營主體。通過龍頭企業帶動市場合約或訂單,把專業農戶、家庭農場有效組織起來,比分散的農戶更有能力防範風險、創新技術、完善基礎設施和更新設施裝置的能力。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也離不開大批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來承擔農業生產各環節的組織職能和大力推動作用。

最新評論
  • 面積僅2.5萬平方千米,大面積國土是沙漠,為何以色列農業發達?
  • 關注市場動態,了解糧食價格,節前最後幾天,企業憑啥又漲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