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農業大國,千百年來,由於人口眾多,人均土地有限,糧食產量也有限,正常年份還好,一遇災荒,吃飯問題便成了大問題。
400年前,中國福建的商人從菲律賓偷偷帶回一種作物的藤蔓,培養作物,挽救了無數中國人的生命。
勤勞智慧的華夏民族,在八九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開始了農業耕種,黃河和長江流域是世界農業重要起源地之一。接近一萬年的時間裡,我們的先民們培育了很多優良的農作物品種,最著名的就是五穀。
五穀一般指稻、黍、稷、麥、菽,也有另一種指麻、黍、稷、麥、菽。這和我國文化經濟中心的遷移有關,前期以黃河流域為中心,種植水稻有限,後來逐漸向長江流域轉移,水稻替換了麻,作為主要的作物。
儘管,有著輝煌的成就,但是一來土地有限,二來科技發展不足,農產品總產量有限,一旦遇到災荒,往往不夠吃,有大量民眾餓死。
1928年的餓殍
封建社會時代,一遇到大的天災,導致老百姓吃不上飯,往往會激起民變,造成朝代的更迭。現在看電視劇,我們也經常看到,某地發大水,或者某地大旱,大臣們再彙報的時候常常說,“餓殍遍地,百姓易子而食”,“百姓流離失所,流民遍地,大有揭竿而起之勢”,可以想見後果有多麼嚴重。
土地有限,就只能從產量上來想辦法。我們現在每畝小麥的產量一般400-500公斤,這是在土地改良之後的產量,解放前,每畝小麥的產量只有幾十斤。主要是原來澆水沒有保證,而且沒有化肥和農藥,大部分農田靠天吃飯。現在,人們寫春聯的時候還經常用“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這樣的詞彙。
我們今天要說的“這根藤”是一種舶來的農作物——甘薯,也叫紅薯、甜薯、紅苕、山芋、地瓜等等,人們為啥給他起了那麼多名?因為他是舶來品,本來名字不確切,關鍵是廣泛種植和人們非常喜歡他。
為啥喜歡,因為他產量高,現在每畝產量能在3500公斤,而且不需要用好地,隨便什麼地都可以種植,而且基本不用管理,就等著收貨就行了。
種小麥的話,原來10畝地,好年景也就1000多斤麥子,那麼種紅薯的話,10畝地產量可以達到50000-70000斤,大家可以算一下這是個什麼概念。我們且不討論小麥和地瓜的錯茬,單論產量,假設種紅薯可以養活6000萬人,同樣的土地種小麥的話,有接近5000多萬的人會餓死,因為紅薯的產量大概是小麥產量的4倍。
明朝,萬曆年間,萬曆十五年、十六年、三十六年等年份,南方都發了大水,而北方,像山東等地也發生了旱災,又是餓殍遍地民不聊生的時代。
我們知道,明朝中期是我國資本主義開始萌芽的時期,全國有了很多商人。福建一帶更是很多到國外做生意的,在菲律賓一帶常年有幾百名中國商人,往返於南洋和大陸之間做生意,陳振龍就是其中之一。
紅薯原產於南美洲,是美洲原住民(就是印第安人,因為印第安人的成為含有貶損之一,稱美洲原住民)培育的,現在植物學界認為,南美原住民培育了目前50%以上的農作物(有興趣的朋友,請參見我的文章《他們貢獻了人類50%以上的糧食,奠定了現代工業基礎,卻被屠戮殆盡》https://page.om.qq.com/page/O82hsUWttcHw6wlW7qNGN2Ew0)。
隨著歐洲人的入侵,將紅薯等作物帶到世界各地,萬曆年間,西班牙人已經佔領了菲律賓,進行殖民統治,水手們將紅薯帶到了菲律賓,當地人開始種植。
陳振龍在當地發現了這種產量極大、維護方便、甘甜可口的食物之後,非常興奮,他們向當地人學習了培育種芽和種植維護的技術。
由於西班牙人禁止這一作物品種出境,陳振龍父子,將紅薯的藤蔓纏在繩索中,帶到船上。回國後,報告給了福建巡撫,得到巡撫的支援,經過試種之後,開始在福建推廣,並隨著陳家後人在國內做生意,紅薯逐步推廣。很快,傳到山東、河南等地,在全國大部分地區都有了種植,極大緩解了災民的吃飯問題。沒有經過災荒年代的人,永遠無法理解沒有糧食捱餓是什麼感覺,許多解放前或者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對紅薯有著特別親切的感覺,那些年就是靠他活過來的。
郭沫若先生,曾經寫過一首《滿江紅》,專門稱讚和表彰陳振龍父子,冒死引進甘薯的事蹟,他寫道:“此功勳,當得比神農,人誰識?”
一轉眼,紅薯來到中國已經400多年,陳振龍的愛國精神和歷史功績值得國人永遠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