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農業>

溼地恢復工作不僅能夠維持區域溼地生態系統功能的完整性,也是應對未來氣候變化的重要手段。然而,在以往的溼地恢復工作中,對恢復物種及恢復區域的選擇往往基於經驗而進行,缺乏對氣候變化下溼地適應性的科學認定。生態位理論模型可有效確定物種適宜性和恢復區域,因此,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姜明團隊利用松嫩平原溼地植物分佈資料,建立生態位模型架構,驗證了生態位模型在溼地恢復研究中的可行性,闡明瞭氣候變化對松嫩平原溼地的脅迫,並劃定了優先溼地恢復區域。

模型結果表明,與單獨使用氣候因子相比,新增土壤因子和地形水文因子可顯著提高溼地植物分佈模擬精度;建模過程中單純地提高環境因子的空間解析度並不會顯著提高模型的表現,而應該基於研究範圍和環境因子選擇最合適的空間解析度。研究結果表明,當前松嫩平原溼地面臨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雙重脅迫,約15%面積的溼地將在未來喪失;剩餘溼地的主要分佈區具有向高海拔、高降水區域遷移的趨勢。基於模型結果,研究人員在RCP 4.5和RCP 8.5兩種未來排放情景下,在松嫩平原分別劃定了1.51×103 km2和1.48 ×103 km2的優先溼地恢復區域。

該研究強調了生態位模型應用中最佳化環境因子和空間解析度篩選的重要性,為氣候變化背景下生態恢復工作中恢復物種及恢復區域的選擇提供了示範,為松嫩平原溼地資源管理保護提供了理論依據與決策支援。

相關研究成果以The application of species distribution modeling in wetland restoration: A case study in the Songnen Plain, Northeast China為題,發表在Ecological Indicators。研究工作由東北地理所博士研究生鍾葉暉、副研究員薛振山、姜明、博士劉波、副研究員王國棟共同完成,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區域創新發展聯合基金、科學技術部國家科技基礎研究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援。

圖1.不同環境因子組合(T1:氣候因子;T2:氣候+土壤因子;T3:氣候+地形水文因子;T4:全因子;T5:去除因子共線性)和空間解析度下的模型表現   

圖2.RCP 4.5和RCP 8.5情景下松嫩平原溼地優先恢復區及其當前土地利用型別

18
  • 面積僅2.5萬平方千米,大面積國土是沙漠,為何以色列農業發達?
  • 合作共贏||超級碼科技股份與金多多科技股份達成戰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