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推動農業發展與進步!
近些年,國家一直在推動科教興農、科技成果落地。中國是農業大國,但不是農業強國,科技強才能農業強。
統計顯示,2019年中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9.2%,2022年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1.5%以上。
然而,這與歐美國家相比還處於劣勢,科技已經成為他們最強的生產力。比如,荷蘭的農業科技創新貢獻率達97%,德國、美國均超過了90%。
國家如此,企業也一樣。科技或者研發團隊的強大與否直接決定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尤其是農業企業。他們紛紛在產學研模式上發力,或建立實驗室、或與高校合作。
前段時間,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張桃林也指出,以改革創新體制機制為動力,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加快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不斷提升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和轉化應用水平,為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金正大、新希望、聯想農業、溫氏、騰訊等巨頭企業的產學研模式吧。
1、金正大
在中國專利排行榜上,金正大集團僅次於小米、騰訊、網易、中國移動等公司位居第23名,專利實力得分89.84,在眾多企業當中,農業企業屈指可數。
這與金正大的產學研模式離不開。近些年,金正大實施從技術轉讓、委託研究、聯合攻關、共建科研教學基地、人才培養與交流、科研平臺建設;在產學研合作過程中逐漸形成了風險共擔機制、利益共享機制、激勵機制、多元化投入機制、長效持續機制等良好的機制。
自2004年起,金正大就聯合山東農業大學進行緩控釋肥的開發,走出了一條產學研一體化的新路子,一舉破解了困惑研究開發領域多年的難題——控釋肥機理研究、控釋肥包膜材料開發、控釋肥包膜工藝和控釋肥包膜技術創新。
此外,2005年,金正大再次與中國農業大學達成多項戰略合作,在科研合作、新型技術研發、人才培養、國際交流等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中國農業大學也為金正大技術研發、人才培養、輸送等給予了支援。
2014年,金正大與挪威生命科學大學舉行了簽約儀式,雙方未來將加強在新型肥料、影響氮迴圈的微生物學方面,農業及微生物技術發展方面的基礎性研究進行合作。
2、聯想農業
2012年,聯想控股成立農業公司佳沃集團,並聚全力進軍農業領域,目前,聯想佳沃已經形成了全產業鏈運營、全程可追溯、全球化佈局的格局。
聯想控股的做法,是從高階水果切入,“賺品牌溢價的錢”。在合作模式上,採用與大農戶、工廠合作的託管模式,也逐步嘗試由PC行業借鑑而來的ODM(訂單模式)。
在發展農業的幾年裡,聯想覺得中國農業技術低於歐美國家,尤其是在國內的科研院所和高校,有很多有水平的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但是轉化不成商業成果。
於是,聯想農業大力推動產學研模式落地和商業化。比如,
在藍莓種植上,早在2014年,聯想佳沃結合曲靖的自然條件、區位交通、產業基礎、政策環境等優勢,創新開拓藍莓產業發展的“曲靖模式”:引進南高叢系列藍莓品種,聚集全球頂尖專家指導,建設產學研一體化藍莓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機構,以科技創新驅動藍莓產業的標準化、精準化提升。
3、騰訊農業
作為網際網路巨頭之一的騰訊,擁有一流的技術和人才。如何把技術成果轉化成商業助力農業發展。
在阿里和京東紛紛發力人工智慧賦能農業的大背景下,騰訊也開始嘗試研究AI農業。2018年,騰訊人工智慧實驗室AI Lab團隊的成員協同國內外農業專家和學生,使用人工智慧AI在荷蘭一間溫室裡種植出來的黃瓜。2019年,騰訊人工智慧實驗室AI Lab團隊還成果研究AI番茄。
據了解,有騰訊人工智慧實驗室AI Lab的AI專家,也有來自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農業資訊科技研究中心、黑龍江植物學會、Syngenta種子公司和荷蘭瓦赫寧根大學的農業專家和學生。
目前,騰訊 AI Lab 還與中國農科院資訊所成立智慧農業聯合實驗室,探索農業與AI、IoT、大資料、雲端計算與機器人等結合的跨學科前沿研究,打造中國智慧方案。並且還相繼與中糧集團、廣東粵旺農業集團、深圳壹家倉、仲愷農業工程學院等簽訂戰略協議,從產業側開展智慧農業深度合作,戰略佈局農業網際網路,踐行產學研用一體化。
4、溫氏
溫氏的成功源於技術和人才。
30多年來,溫氏股份已經建成了國家生豬種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農業部重點實驗室、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等科研平臺。
在成立之初,溫北英很早就認識到人力資本的價值,必須注重人力資本,讓大家一起創造價值,一起分享,這種理念最終落實到溫氏的組織模式、管理模式、生產模式,尤其是分配機制上。
早在1992年,溫氏就與華南農業大學緊密合作,形成了產學研的模式,將模擬公司 10%的股份作為技術支援的費用給了華農。隨後,溫氏還與華南理工、中山大學、南京農業大學等20多家高校和研究機構達成產學研一體化合作。
同時,溫氏又以高薪+股權引進大學生,並開始了合夥式的全員持股,吸引了大量優秀的行業技術人才,形成了一支由 30 多名行業專家和 67 名博士為研發帶頭人、391 名 碩士等研發骨幹的高素質科技人才隊伍。
截止目前,溫氏公司的核心技術廣泛體現在育種、飼料營養、疫病防治等各方面,現有國家畜禽新品種9個、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43項,溫氏股份及下屬控股公司共獲得專利238項(其中發明專利91項)。
5、新希望
目前,新希望集團旗下A股上市公司增至4家,全球員工增至近8萬人,全年銷售收入實現1590億,收入、利潤、稅收同比增長均超過20%,在中國民營企業排行榜上升至第31位。
同樣,新希望的發展與壯大,併成為農業產業航母型企業都離不開人才與科技。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表示,傳統產業必須轉型升級,要訣就是要堅持創新。
比如,在養殖領域,新希望與中國農業科學院產學研合作,推進“中新白羽肉鴨”等多項科技成果轉化,取得重大成績。波士頓研究院與哈佛、MIT等著名高校合作,連結全球頂級科技資源,向新希望體系內及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輸出技術服務,探索科技賦能產業新模式。
在乳業領域,新希望乳業已與荷蘭王國萬豪勞倫斯坦大學成立“中荷產學研聯合實驗室”,並與紐西蘭皇家農科院、瑞典查爾姆斯科技大學、中國農業大學等多所中外院校開展產學研合作,同時還組建了“乳品營養與功能四川省重點實驗室”,承建了“國家乳製品加工技術研發專業中心”。
除了發力產學研之外,還有農業企業紛紛在大學設立獎學金和捐款,以此提高產學研互動,同時還吸納大學畢業生就業。比如,大北農集團董事長邵根夥向母校浙江大學分批捐資4億元;碧桂園集團捐款8500萬元,與清華大學成立“清華大學—碧桂園教育基金”。
在產學研模式上,國家給予政策扶持,但在實踐上農業企業紛紛拿出資金“真刀實槍”地開闢企業新的戰場。畢竟,人才是科技與成果的關鍵,吸納優秀的人才就有機會制衡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