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電商,能否火起來,5G時代,農產品電商發展趨勢又會如何呢?
政策支援農村電商行業發展
近年來,電子商務成為推動“網際網路+”發展的重要力量和中國新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電商平臺在助力農村地區發展、農業現代化和農民的脫貧致富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提供了有效的解決方案。因此,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對農村電商日益重視,出臺了一系列鼓勵政策。
中國農業產業分析師李劍認為,農產品電商已經擁有返鄉創業和快遞下鄉、電商下沉等“天時地利人和”的完美條件。在未來發展中,農產品電商將會逐漸成為新農民的工具和核心競爭力,同時隨著5G時代的到來,農產品電商將會趨向小B、平民化。但是,農產品電商依然未形成規模,基礎設施薄弱等問題。
報告顯示,電商興農的傳統模式面臨四大挑戰:一是農產品上行與工業品下行的規模差距明顯,產銷對接不暢;二是相比城市,農村的網際網路意識薄弱,電商人才短缺;三是農村地區基礎設施缺乏,物流網路效率不高,農村金融發展緩慢;四是農業產品品質參差不齊,標準體系和產業規模尚未形成。
未來,農產品電商需要您如何發展,我們一起來聽聽國家職業教育研究院電子商務行業分院副院長、商務部研究院電商專家李建華的觀點和見解。
弄清楚農產品上行主體是誰
在李建華看來,農產品上行的關鍵是分清楚四個關鍵要素,即農產品上行的主體、客體、標的和渠道,唯有抽絲剝繭,才能尋求農產品上行解決之道。筆者結合農村電商發展現狀,推出農產品上行的系列文章,請大家指點,供讀者分享和指正。
農產品上行的主體可以用一句話概括,就是誰在“線上”賣農產品。雖然我們現在農產品通過電商銷售比例很低,僅為2%,但是發展前景不可估量。
所以如何認識和分清農產品上行的主體至關重要,它屬於農產品產業鏈(上游、中游和下游)的市場主體。它與農產品的銷售有著直接的利益關係(賣不出去就虧錢),與農業經營主體密切相關,同時既有聯絡,又有區別,具備多元化的特徵。政府只有認清農產品上行的主體後,才能重點扶持,培育有競爭力的農產品上行的新主體,不偏離方向。
農產品電商應線上線下融合發展
李建華表示,農產品電商需要創新商業模式,鼓勵農產品電商平臺與實體店合作,充分利用線下社群實體店資源,拉近與消費者的距離,提升消費者的體驗感。同時,將社群消費者的需求通過線上集聚,然後實現統一集採和社群配送,大幅度降低農產品快遞成本。農產品電商平臺利用積累的大資料賦能實體店,準確分析消費者對產品的關注點和走勢,實時掌握使用者需求及動向,滿足消費者個性化、差異化的消費需求,實現訂單農業、預售農業的發展,最終實現線上線下互動和融合發展。
應培育和完善新型農產品電商供應鏈
當前,農村電商擴充套件了農產品銷售渠道,優化和重組了農產品的生產、流通、消費等環節,重構了農產品產業鏈,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和新動力。
李建華分析認為,農村電商要解決長期困擾中國農村發展的農產品滯銷、農民增產不增收等問題,實現農產品上行的穩定供給,就需要打破傳統農產品供應鏈參與者眾多、流通環節層級較多且層層加碼、供應鏈節點的銜接不通暢等瓶頸問題,培育和完善新型農產品電商供應鏈。
在李建華看來,新型農產品電商供應鏈要求供應鏈的生產、採購、加工、流通、銷售等各環節都要通過網際網路去改造和匹配供需,要求短流通、短操作、配送及時,它是以消費者需求為核心,讓需求資訊貫穿供應鏈的各個環節,保障農產品品質安全、降低農產品損耗、提升產品的高附加值,提高客戶的體驗感。
李建華認為,“農產品上行之爭日漸由產品之爭演變成供應鏈之爭,希望地方政府抓住農產品上行的核心,積極培育本地新型農產品電商供應鏈,畢竟,得供應鏈者得天下。”
農村電商大資料4大場景
當前,農村電商的市場規模節節攀升,數字化成為第二輪農村電商發展的主要趨勢。通過數字化建設強化物流和供應鏈體系,已經成為各大農村電商競爭者的重要手段。
李建華認為:
第一,精準扶貧方面。建立大資料電商扶貧模式,充分運用大資料開展對脫貧人員的跟蹤及分析,持續鞏固脫貧成果。可以通過“一戶一碼一品”的方式,將貧困戶基本資訊、產品情況、收入狀況等資料採集錄入“扶貧大資料系統”,利用資訊資料的匹配,可以實現精準幫扶物件、精準資訊採集、精準連結市場、精準利益分配,真正實現“因村因戶因人”的精準幫扶。
第二,精準轉型方面。農村電商大資料的發展,引導農民從過去的靠經驗種地轉向靠資訊資料決策種地,利用大資料對接千變萬化的大市場,從“生產決定消費”的傳統農業生產方式轉向“消費決定生產”的新型農業生產方式,形成引領示範作用。地方政府完全可以藉助流通端的大資料實現農業從種植到產銷各個環節的一體化。依託於大資料的駕馭,逐步使粗放農業轉為精準的效益與數量、品質並行的現代化農業模式。
第三,精準生產方面。大資料可以根據不同的資料模型,分析出產品分佈、農產品產量、上市時間、價格資訊、物流資訊、消費需求等重要的資料,讓地方政府根據大資料了解競品分析,幫助巨集觀決策,提高預見性,科學進行本地產業結構調整,避免同質化競爭,避免農產品集中上市銷售,走差異化路線,實現錯峰銷售,最終形成共贏的生態鏈。
第四,精準營銷方面。根據電商大資料分析,密切跟蹤消費動態,進行客戶的精準定位,實現精準的營銷,實現投入與產生最大效益化。此外,根據大資料分析的市場需求,走預售農業、訂單農業、眾籌農業的新型農業發展之路。
2020農產品電商未來5大趨勢
國家職業教育研究院電子商務行業分院副院長李建華認為,2020年,農產品電商呈五大發展趨勢。
一是農產品電商加速向產業鏈延伸。
李建華表示,農產品電商要想可持續發展,必須破解困擾中國“三農”深層次矛盾,如組織化程度低、產業規模小、農產品標準化程度低、初加工能力滯後、資金保障不足等問題。這就需要提升農業供應鏈整體水平,構建“農戶+供應鏈組織者+消費者”的短供應鏈模式,通過供應鏈組織者完成對農產品的集聚、分級、包裝、加工後將“商品”發給消費者或者前置倉、體驗店等,實現農產品流通渠道的升級改造,減少農產品無效運輸和由此帶來的損耗,完成對農村傳統產業系統性改造,為農業農村發展提供新動能。
二是構建高效快捷的物流體系。
李建華認為,對於新興的農產品電商而言,亟須整合商貿物流快遞資源,加強在全國的規劃和佈局,在主銷地建設分倉或專營店、體驗店等。加強冷鏈物流體系建設,實現產地預冷、冷凍運輸、冷庫倉儲、定製配送等全環節的冷鏈服務。發展智慧物流,提高配送時效,提升本地農產品的網路競爭力。
三是線上線下融合發展。
李建華表示,農產品電商需要創新商業模式,鼓勵農產品電商平臺與實體店合作,充分利用線下社群實體店資源,拉近與消費者的距離,提升消費者的體驗感。同時,將社群消費者的需求通過線上集聚,然後實現統一集採和社群配送,大幅度降低農產品快遞成本。農產品電商平臺利用積累的大資料賦能實體店,準確分析消費者對產品的關注點和走勢,實時掌握使用者需求及動向,滿足消費者個性化、差異化的消費需求,實現訂單農業、預售農業的發展,最終實現線上線下互動和融合發展。
四是社交電商成為農產品電商的新通道。
李建華認為,隨著移動電商和社交電商等新一代“視商”的興起,為農民和消費者之間搭建直接溝通的橋樑,打開了農產品上行的通道。近幾年智慧手機的發展,成為農民的“新農具”和“新標配”,讓農民低成本享受電商的成果。社交電商在流量、運營、渠道、使用者及獲客成本等方面的優勢,讓村民直接變成“網紅”,通過抖音快手等直播、短視訊新媒體將農村原生態的產品資源、旅遊資源還原給消費者,直接將資源變現,將“粉絲”轉化為消費者。
五是農產品電商迎來高品質發展階段。
李建華表示,農產品電商要積極利用物聯網、大資料和品質追溯體系的建設,讓生產資訊透明,全程可追溯,增加產品的可信度。隨著《電子商務法》在2019年的實施,促進電商主體進一步提升服務和品質,農產品電商將會得到規範化發展,並進入了促進發展與加強監管的階段。隨著國家品質興農戰略規劃實施,向品牌要效益,發展品質電商和品牌電商成為農產品電商的發展方向,驅動中國農業的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