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農業>

我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訊號,即阿里體系的農業佈局正在進入深水區。這個深水區就是在農業實際生產經營環節,從平臺思維演變為產業鏈思維。

任何產業從來都不是從內部打破的,跨界入局者往往推動更具革命性的變化。要知道,此前阿里體系的農業佈局都是用現有技術和平臺去疊加農業業務,現在他們已經走到了產業鏈裡面,以其技術、渠道和運營能力,將會給農業帶來更加值得期待的變化。

阿里數字經濟體農業佈局大致分為以下幾個板塊:

平臺佈局:農產品上行、農資電商、科技振興鄉村、直播帶貨;

資本佈局:阿里巴巴集團、雲鋒基金、湖畔山南資本;

業務佈局:阿里雲ET農業大腦、盒馬鮮生“盒馬村”、螞蟻金融服務、釘釘數字鄉村等;

合作佈局:戰略合作、業務線合作、資源合作等。

阿里數字經濟體農業佈局的組織架構和關鍵人物

目前,阿里及其關聯公司的業務包括核心商業、雲計算、數字媒體、娛樂以及創新業務,包括淘寶、天貓、餓了麼、優酷、釘釘、阿里雲等眾多業務板塊,組成了阿里巴巴數字經濟體,這是廣義上的“阿里”概念。阿里佈局農業,也就是阿里數字經濟體佈局農業。

阿里最早切入農業的基調是“鄉村振興”。2014年,本著讓農村生活更美好的初心,阿里巴巴成立鄉村事業部並推出農村淘寶專案和“千縣萬村”計劃,與各地政府深度合作,以電子商務平臺為基礎,透過搭建縣村兩級服務網路,充分發揮電子商務優勢,突破物流、資訊流的瓶頸,著力打通“網貨下鄉”和“農產品進城”的雙向流通功能。

到了2019年,為進一步推動農業產業現代化發展,阿里巴巴成立了數字農業事業部,透過建設數字農業基地,打造數字農業樣本,助力構建資料驅動、開放共享的農業新型基礎設施,讓數字紅利普惠廣大農民。同時,阿里巴巴經濟體層面設立農業辦公室,統籌構建數字助農網路。阿里巴巴將透過搭建全新的農業基礎設施,對農業產業進行數字化升級,實現農業的集約化、科技化發展。

所以當下,阿里在農業業務方面有三個主要部門:

①阿里巴巴經濟體農業辦公室;

②阿里數字農業事業部;

其中,農業辦公室是集團資源合作導向,數字農業事業部和數字鄉村實驗室是業務導向。

這三個部門的負責人依次為阿里巴巴合夥人、B2B事業群總裁戴珊,戴珊是阿里巴巴集團的創辦人之一,1999年加入阿里,是十八羅漢之一,先後在誠信通、雅虎中國、國際貿易事業部、淘寶等擔任職務,2014年至2017年,戴珊任阿里首席客戶服務官;2017年1月起擔任B2B事業群總裁。在《財經》最近的報道中,戴珊被稱為阿里最有權力的13個人之一。由她牽頭阿里經濟體的農業業務,資源排程和指揮能力有充分保障,也代表了集團層面對農業業務的重視。

阿里巴巴副總裁、盒馬鮮生總裁侯毅擔任阿里數字農業事業部總裁,侯毅曾是京東集團高管,京東引以為傲的物流體系就是由侯毅一手創造的。2015年,侯毅創辦了盒馬鮮生。

阿里數字鄉村實驗室負責人、首席科學家為鄭斌,來自阿里雲體系。

概括來說,從阿里涉農業務的組織架構和關鍵人物可以看出,阿里涉農業務佈局涵蓋了資源層、戰略層和業務層,既有頂層設計也有落地操作。

2020年2月25日,《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2019-2025年)》刊發,戴珊在《農民日報》刊發署名文章解讀規劃並介紹阿里農業佈局。

戴珊認為,走向全面現代化的中國,面臨“三農”短板,需要“換道超車”;而過去十年網際網路的發展和沉澱的數字技術基礎能力,為農業農村“換道超車”奠定了基礎。阿里巴巴正在做三件事:一是建設數字農業基地,二是打造數字鄉村樣本,更重要的是,助力構建資料驅動、開放共享的鄉村新型基礎設施,讓數字紅利普惠廣大農民。 

具體而言,網際網路的創新基因,讓阿里巴巴必然地成為數字農業農村的探索者。2014年成立鄉村事業部,2017年推出“畝產一千美金計劃”,該計劃已覆蓋了全國25個省份和1億鄉村人口;2020年專門設立了數字農業事業部和數字鄉村實驗室,在資金、技術和組織上,對涉農業務發展予以保障。

據戴珊披露,截至2020年2月底,阿里巴巴的涉農業務團隊已超過20個。

圖:整合聚划算、淘寶直播、興農脫貧、優酷等平臺資源助農

兩個月之後的4月28日,盒馬總裁侯毅也在《農民日報》平臺發表署名文章,分析疫情之下的中國農業發展,並斷言:中國將從農業大國變成數字農業大國。

侯毅提出了關於數字農業的三個「新」。

第一是「新機會」。疫情造成了阻隔,也造就了機會,疫情中的數字化實踐,大大加快了數字化應用在農村地區的滲透和積澱。提升了全社會的「數字心智」。當全國眾多農產品產地陷入滯銷窘境、消費者的蔬菜、生鮮需求一度受限時,網際網路電商充當了破冰先鋒。

第二個是「新基座」。從阿里巴巴過往在農村的佈局來看,數字化的基礎設施,已經在鄉村紮下根基,從 3 萬個農村淘寶點的電商普及,到菜鳥準備開通 1000 條以上農產品上行「高速公路」,再到阿里巴巴數字在全國的 1000 個數字農業基地。這些數字不是巧合。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就是未來中國的新基建,而農村,正在成為新的投資遼闊目的地。

第三個是「新引擎」。現在在很多農村的數字農業基地,已經看到一種趨勢:手機成為新農具,直播會成為新農活,資料將成為新農資,區塊鏈成為農產品的「身份證」。農民們開始收穫數字化帶來的紅利,而原本很難拉進的城鄉鴻溝,差距正在逐漸縮小。

從長遠看,農村的數字化這個新引擎,將農業產業和消費全鏈路全面網際網路化。為鄉村經濟發展、政府行政監管賦能;為鄉村基層治理、農民參與賦權;從鄉村公共服務方面為廣大農民群眾賦利。而中國的未來,也必將從農業大國走向數字農業大國。

一句話總結戴珊和侯毅的核心觀點,那就是阿里堅定看好農業,看重農業的發展機會,要用技術、資源、模式來推動農業農村發展。

阿里數字經濟體農業佈局梳理

阿里下鄉,將電商、金融、智慧農業等服務帶到了廣袤鄉村,已經成為地方扶貧、鄉村建設的重要力量。從時間線上看,主要是從2014年開始,涉及領域包括農產品銷售、農村電商、農村服務等。

2016年8月,在一場扶貧論壇上,馬雲說,袁隆平很了不起,把畝產做到一千斤,我們這些人把畝產做到1000美金,我覺得這就有點意思了。同樣一畝地怎麼搞出1000美金出來,把土特產按筐賣、按車賣、按顆賣,大家可以透過不同的角度,如果真的按顆賣是有機會的。意即,透過電商、新零售等方式,把每畝產值提高到1000美元,提高每畝地的產值。

這個思路,也是阿里在農業佈局上的核心邏輯,即增加產量、暢通銷量、提升品牌附加值。

圖:阿里數字經濟體農業佈局梳理

以“農產品上行為例”,許多貧困地區雖然有原生態、無汙染的農產品,但由於缺乏必要的物流基礎設施和資訊資源,導致優質農產品無法走出大山。

阿里巴巴利用平臺大資料分析市場供需關係,為貧困地區的產業決策提供專業建議;透過技術手段打造智慧農業,幫助貧困縣域最佳化供應鏈;整合平臺資源,形成電商脫貧資源矩陣,幫助貧困縣產品提升銷量及品牌影響力;透過“村播計劃”、電商創業大講堂、脫貧攻堅縣域示範班、縣域數字化轉型培訓計劃等專案,幫助貧困縣域培育電商人才,透過平臺模式、一縣一業模式、直播模式三大電商脫貧模式,幫助貧困地區打造品牌、提振產業、實現脫貧。

資本佈局,參投農業科技和電商零售

阿里系資本涉農投資主要由三個平臺完成,阿里巴巴、雲鋒基金和湖畔山南資本。阿里巴巴自不必言,雲鋒基金是一家由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和聚眾傳媒創始人虞鋒聯合發起的私募基金,目前雲鋒基金旗下擁有多支美元基金、人民幣基金和專項基金。雲鋒基金主要涉足網際網路、醫療、大文娛、金融、物流與消費等領域。

湖畔山南資本是一家新成立的網際網路投資機構,阿里巴巴是最大的LP,主要關注大資料、新零售、人工智慧、泛娛樂和線上教育領域的投資機會。

圖:阿里系資本涉農業務佈局

可以看到,阿里集團的投資聚焦在業務層面,涉農專案包括趕街網、十薈團、易果生鮮、盒馬鮮生等,雲鋒基金參投了農業交易和市場服務平臺一畝田、新茶飲奈雪の茶,湖畔山南資本參投了農業科技公司麥飛科技、託普雲農。

阿里系資本的參投領域變化也和行業投融資整體變化趨勢一致,過去幾年中,涉農投資專案裡,電商零售始終是數量佔比最高的細分領域,緊隨其後的是食品飲料、種植養殖、農業生物技術和農業服務。

電商零售解決的是“最後一公里”的問題,即如何篩選好的農產品、食品並將其送到消費者餐桌上,在過去的近10年中,創新者們一直在用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新零售、團購、拼購等手段解決這一問題,可以說,目前已經初見成效,隨著頭部平臺商業模式和業務版圖更加穩固,“頭羊”效應已現。

現在,創新已經向“上游”遷移,比如更好的種質資源,更標準化的種植養殖流程,更可追溯的食品流通。可以預見到的是,未來幾年,從業者對供應鏈的重視程度將逐漸增加,這是從流量思維到質量思維轉型的必然之路。

“硬核”科技的力量逐漸得到重視,比如物聯網、機器人、無人機、新型農業系統等,硬體和軟體結合的模式更易脫穎而出,因為其更符合中國農業技術推廣簡單、方便、適用面廣的特點。

食品行業的創新還處在品牌為先導的階段,新茶飲、零食、奶乳製品是比較熱門的領域。與此同時,植物基製品是最近兩年最受關注的細分領域,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未來食品健康、營養全面、有品質的趨勢。

當然,也不難看出,目前阿里系資本在涉農專案的佈局上還相對較少,相信隨著佈局深入,會有更多資本層面的動作。

阿里雲ET農業大腦

阿里雲ET農業大腦釋出於2018年,當年6月7日的雲棲大會上,阿里雲總裁胡曉明表示:“人工智慧要和產業結合才有價值,我們希望用人工智慧幫助農戶農企‘對症下藥’,實現中國農產品‘三級跳’,即更安全、更營養、更值錢。”

ET農業大腦專案釋出之前已經和海升集團、特驅集團合作,應用於生豬養殖、蘋果及甜瓜種植,已具備數字檔案生成、全生命週期管理、智慧農事分析、全鏈路溯源等功能。未來還將很快在石榴、生菜種植中落地。

根據官網資訊,目前阿里雲ET農業大腦主要有4項功能。

①智慧農事分析:農業生產過程中結構化和非結構化資料融合、提煉、萃取形成農業大資料中心,在雲上對資料進行清洗、核算和挖掘分析,形成結果來指導生產;

②視覺化農場:以地圖化的方式直觀的管理農場,以手機端應用為田間工程師提供便利,以雙向溝通途徑為控制中心和田間工程師搭起橋樑;

④產量和質量預測:透過精準的產量和質量預測,有效合理安排人力、農機、加工容量和物料,提升效率,減少開支。

在官網案例中,阿里雲ET農業大腦幫助海升集團在生產過程中全面分析和監測作物生長趨勢,精細化種植,有效識別和防治病蟲害,最終實現高產高質,最終每畝地生產成本節省了5%。

和四川特驅集團的合作中,透過阿里雲ET農業大腦設計一整套豬場生產流程資料規範流程,配合智慧裝置以及影象語音的AI識別演算法,自動識別豬身份、監控豬生命體徵資訊,實時檢測豬隻健康情況,最終實現豬仔死亡淘汰率降低3%。

ET大腦是阿里雲智慧城市解決方案的重要產品,應用方向包括ET城市大腦、ET工業大腦、ET醫療大腦、ET農業大腦等。不同“大腦”擁有共通的底層技術和架構,再根據行業特徵予以最佳化開發,這種跨行業、跨領域的經驗共享能夠給技術開發和應用迭代帶來質的提升。

城市大腦最早釋出於2016年,而農業大腦釋出於2018年,這也意味著,農業大腦完全可以一定程度複用其他行業的成熟經驗和技術,加速農業創新落地的時間,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ET農業大腦發展較快的原因。

盒馬村的故事

前述我們提到,阿里數字農業事業部總裁由盒馬總裁侯毅兼任,所以盒馬成為了阿里切入農業的一個重要抓手。“盒馬村”,正是阿里打通農業產業鏈、提升農業價值鏈的著力點。

顧名思義,“盒馬村”指的是為盒馬鮮生提供高品質農產品的村莊,為了持續穩定提供高品質商品,需要標準化種植、標準化管理、高效保鮮、物流倉儲等的支撐,真正實現“品種一致、大小一致、口味一致”,改變傳統農業靠天吃飯、靠經驗種地、靠市場行情賺錢的模式。

四川丹巴、上海崇明、深圳坪山、湖北仙桃、江蘇溧陽、河北遷西等省市已經建立了數十個“盒馬村”,甚至遠在非洲盧安達,也建立了第一個“非洲盒馬村”。

圖:深圳首個“盒馬村”

“盒馬村”對應的是數字農業,“農業全鏈路數字化以後,真正實現優質農產品賣出好價錢,讓老百姓能吃到好東西。這是我們對數字農業的定義。”侯毅曾在數字農業戰略溝通會上對媒體表示。侯毅認為數字農業與盒馬的關係是,數字農業承擔了盒馬村的建設、規劃和運營,而盒馬則承擔了數字農業盒馬村裡面一部分核心商品的銷售。

數字農業的核心關鍵詞是“高效”,“今天我們的技術已經很發達,完全可以對一個橙子、一個蘋果進行360度全方位的切片掃描。”在這之後的分選、品控、裝箱、打單、交易等等環節,都可以透過數字化技術的應用大幅提升效率。

這也意味著,盒馬有能力從最上游的種植環節提升農產品的品質,“盒馬村”是農業全產業鏈融合創新的一個縮影,是“未來農業”的真實面貌。“盒馬村”取得的經驗,可以向全國乃至於全球輸出。

聚焦“三個創新”,阿里有個農業夢

阿里數字經濟體多個成員企業均與農業關係密切,比如螞蟻集團、餓了麼、釘釘、菜鳥物流等,分別從小微金融、生鮮電商、數字鄉村、物流供應鏈等角度為農業賦能。

餓了麼方面,發揮本地生活服務平臺優勢,在生鮮電商、食品消費等層面為企業提供品牌渠道服務,同時為餐飲小店、水果小店等提供數字化工具。

釘釘則主要是“數字基建”,比如在2020年7月17日,阿里巴巴釘釘在杭州召開2020春雷峰會,宣佈拿出1億元補貼普惠100個區縣,為10000座鄉村振興提供數字基建;次月,與雲南省簽署深化戰略合作協議和11個專案合作協議,在數字農業、區塊鏈創新、城市現代化治理、數字生活、人才培訓等多個領域全面展開數字化合作。

菜鳥則發揮網路優勢,已在全國670多個縣域建立物流共配中心,力解“快遞下鄉不進村”難題,同時在雲南、廣西、四川、山東、陝西建立了5個產地倉,能夠輻射中國核心的農業產區,打通農產品上行的“最前一公里”。

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阿里數字農業事業部總經理李少華把阿里涉農業務佈局概括為聚焦“三個創新”:

技術創新方面,阿里巴巴將支援農業科學家啟用農業大資料,幫助農業生產者精準規劃管理,提高農戶的生產效益和資源利用率;

業務創新方面,阿里巴巴將推動13個涉農業務,對接農業科學家的全產業鏈創新系統,用數字化打通“研-產-供-銷-服”全鏈路;

模式創新方面,阿里巴巴與農業科學家將著眼破解農業關鍵領域的“卡脖子”難題,共同探索農業科技創新的新模式、新機制,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率和效益,為農業現代化和鄉村振興提供支撐。

阿里巴巴達摩院也在對未來農業展開想象,2020年12月28日,其釋出2021十大科技趨勢,其中指出,農業邁入資料智慧時代,AI、雲計算、IoT讓農作物監測、精細化育種和環境資源按需分配成為現實,農業不再“靠天”吃飯。

第一產業,第一優先順序

《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2019-2025年)》提出的目標是,到2025年,數字農業農村建設取得重要進展,有力支撐數字鄉村戰略實施。農業農村資料採集體系建立健全,天空地一體化觀測網路、農業農村基礎資料資源體系、農業農村雲平臺基本建成。數字技術與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加快融合,農業生產經營數字化轉型取得明顯進展,管理服務數字化水平明顯提升,農業數字經濟比重大幅提升,鄉村數字治理體系日趨完善。

其具體指標包括,到2025年,農業數字經濟佔農業增加值比重達到15%,對應年均增速為10.8%;農產品網路零售額佔農產品總交易額比重達到15%,對應年均為5.5%;農村網際網路普及率達到38.4%,對應年均增速為10.5%。

農業作為基礎民生產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不僅是糧食安全的“壓艙石”,也是社會經濟的“蓄水池”。第一產業,應該有第一優先順序。不僅是阿里,騰訊、拼多多、京東、百度等等網際網路大公司均在深入農業,用技術、業務、模式推動產業創新。

一副“未來農業”卷軸正在緩緩展開,農業興、農村美、農民富。

18
  • 面積僅2.5萬平方千米,大面積國土是沙漠,為何以色列農業發達?
  • 為老家多做事不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