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關於正月裡的安排和形成,各地因風俗不同而略有差異。此外,我總認為農村人在節日風俗的保留和認可上較城裡人做得好。我曾問過幾位朋友,他們都說春節帶著家人出去旅遊得多,走親戚走的少,還有一些朋友沒有走親戚的習慣。在農村地區,春節裡的行程一般都安排得滿滿的,走親戚串門是主要工作。
聚居是農村的特點,地勢平坦的地區一般是大聚居,山多的地區其村落一般都是一個村子裡的人聚居在一起,分佈很明顯。過去農村人窮,後來外出打工,一年回不來幾次,因此總要利用春節的時間走走親戚,買點好東西回來分分,給子女、給愛人,給父母乃至岳父母都要買。多少年下來已經形成了一種習慣。
我們對春節是比較嚮往,但也害怕。小時候我們嚮往過年,過年買衣服,有好吃的,總有親戚請了吃飯;但寒假時間少,作業多,煩惱得很。現在我習慣嚮往過年,但又害怕,工作學習一年,過年可以回家休息休息,但總要參加一些飯局。一般從除夕夜就開始吃,能一直吃到初六,初七大家都要上班,時間越長,正月裡的味道越淡。因此初一初二初三是關於“吃”最忙的時候。
我們家一般從初一晚上就開始走親戚,有的親戚在其他地方發展,就年底早點約;初二基本是一個高潮期。正月初二回孃家,這是我們老家的習慣,我外公外婆均健在,因此正月初二我們一家都要去外公家拜年,主要是嫁出去的女兒回孃家,女婿買點禮品去老丈人家客氣一下。去年我爺爺奶奶去世了,以往這一天我比較忙,我兩位姑姑都要來我爺爺奶奶家拜年,我總是吃完飯趕緊回來,趁他們還沒有吃完再陪他們喝點小酒。
現在人不缺吃的,但又開始害怕吃。我有時春節都不想回家,回家總是被迫去吃。有時親戚請了,不去人家要說看不起他們,有時不去父母還不高興,他們說我不給別人面子,其實他們想要面子。實際上一個地區的飲食文化和結構都差不多,沒有多少差別,我們老家連續吃幾天,吃的都是一樣的東西。白天吃了,晚上要走很多路才能消化,實在是遭罪。
春節還是展示自己發展成果的好時期,發展得好,走親戚都有面子。我父母過去也害怕走親戚,這幾年我認為他們的想法改變了,走親戚很自如,也很自信。吃飯的時候坐在一起,你一言他一語,互相問候,每次談論子女的時候我母親都是不怯場,唯獨問我是否結婚時,總是不開口了。
這幾天父母都在外吃,我只不過換了個地方,享受不同地區的飲食文化。城裡人走親戚走的少,很多近親之間也不大走動,我總認為這是不好的現象,我們中華文化素來講究家庭、家族,他們總是透過一種隱形的秩序(如家風、家訓等)規範著不同個體和家庭之間的關係。因此,家庭之間、家族之間的倫理關係是我們較西方國家所獨特的文化。近些年來我要發現了一個好現象,城裡很多近親之間都將房子買到同一個小區,如:兄弟姐妹之間,可以說城市家族的味道正在經歷“濃厚——淡薄——再濃厚”的發展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