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助農如火如荼,究竟哪家強?
3月10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釋出會上,農業農村部市場與資訊化司司長唐珂披露,針對疫情引發的農產品銷售難,農業農村部組織行業協會、批發市場、大型電商、龍頭企業開展應急促銷,推動了線上線下銷售出85萬噸農產品。
阿里的助農模式究竟是如何勝出的?
1
淘寶跟線下市場一樣,成為農產品上行主幹道
中國農業的數字化水平依然很低。據《中國數字經濟發展與就業白皮書(2019年)》,2018年,工業、服務業、農業數字經濟佔行業增加值比重分別為18.3%、35.9%和7.3%。
“農戶農民—原產地收購商—產地批發市場—經銷商—銷售終端(超市/市場)—消費者”的傳統產業鏈條,由於疫情突然失靈,各地批發市場陷入停擺,經銷商無法進村收購,大量時令蔬果生鮮積壓。
為此,國內知名網際網路公司和流量平臺,幾乎都藉助各自平臺和生態優勢幫助農戶和農民解決困難。但從成績單來看,阿里拿到的結果最多。
政府看到了信心。農業農村部市場與資訊化司司長唐珂表示,要圍繞“網際網路+”農產品出村工程和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工程,來搭建常態化的產銷對接平臺,常年進行交易促銷。
表面上看,阿里電商助農也有直播、補貼、流量傾斜等手段,但阿里沒有侷限在“賣賣賣”,而是給農戶和農業提供了一條覆蓋全產業鏈各環節的數字化“高速公路”。這才是阿里電商助農模式構建出的行業壁壘。
2
有流量,更有供應鏈配套
電商助農,知易行難。
一方面要有足夠的消費者端流量;另一方面更要解決農產品品牌、品質及終端供應鏈的配送問題。
也就是說,既要懂流量,又要懂供應鏈。
而且光“懂”不行,還得真正滲透到行業中去。
舉個例子,湖北武漢的舒安鄉有一種特產叫做“藠頭”,在清代是貢品,還曾入選滿漢全席。
如果只給流量,那麼造成的結果可能是,舒安的農戶接到無數訂單,甚至供不應求,但轉眼就因為發不出貨、快遞物流跟不上而“欲哭無淚”,緊接著就是紛至而來的退款和差評,最終的局面是農戶、消費者和平臺三輸。
為此,餓了麼聯合菜市場和生鮮商戶,重點升級保障全國38個城市的“手機菜籃子”,通過6萬家門店,實現蔬菜水果、肉禽水產的線上一站式購買與送貨上門。
你看,如果只給流量不解決供應鏈,最後蔬果很可能爛在去消費者家裡的路上。
阿里能夠打通消費者端和農戶端,正是因為搭建了一條數字化的“高速公路”。
3
有統一的基礎設施,更有個性化的方案
“網際網路+”農產品的關鍵是實現產業鏈的數字化,把以往“看天吃飯”和“依賴經驗”的生產供應、業務流程、金融服務和銷售流通等全部環節,變成可量化、可分析和可操作的數字農業。
藉助大資料、AI、雲端計算等數字化“新基建”,打造,數字生產、數字流通、數字金融、數字銷售四大能力,才能最終落地農產品上行的“數字化高速公路”。
而這恰恰是阿里的優勢所在。
不過上述基礎設施只是“起點”,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於實現產業鏈數字化之後,如何根據不同情況提供針對性的個性化解決方案。一方面,中國地大物博,不同產地的地理條件,重點農產品生產週期都有不同;另一方面,不同地區的基礎設施和數字化程度也不相同。
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個地方的農民,看到今年某個水果熱賣,於是大家都種這個水果。但到明年很可能這個水果太多了,滯銷了,價格也低了。實際上,通過大資料,能分析明年什麼東西好賣,還能找到適合種植這款產品的產地,並告訴農民按照什麼標準種植消費者最願意買單。
幫助農產品實現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實現農民增收,這就是阿里提出的“畝產一千美金”計劃。這個計劃實現了“一縣一品”向“一縣一業”的升級。
2019年,阿里巴巴對“畝產一千美金計劃”進行了全面升級,藉助集團覆蓋全產業鏈的優勢,儘可能多地去賦能農戶和農業基地,甚至自己建設1000個數字農業基地。
可以預見,基於數字農業“新基建”的普及,畝產一千美金的案例將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