豇豆(Vigna unguiculata L. Walp., 2n=2x=22)起源於非洲,是世界範圍內重要的豆類作物。由於富含蛋白質,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中東和南美洲等地區,豇豆籽粒被當地居民用作糧食和飼料,是重要的蛋白質來源;而在東南亞地區,豇豆嫩莢還是一種重要的蔬菜。豇豆對環境適應性較強,尤其耐高溫和乾旱,加上其基因組較小(約620Mb),可作為豆科作物耐旱機制研究的模式作物。
近日,Horticulture Research線上發表了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和阿肯色大學Waltram Ravelombola等人合作的題為Loci discovery, network-guided approach, and genomic prediction for drought tolerance index in a multi-parent advanced generation intercross (MAGIC) cowpea population的研究論文,報道了利用豇豆MAGIC群體基於耐旱指數進行關聯分析的結果,不僅為豇豆耐旱品種的遺傳改良奠定基礎,更為豆科作物耐旱機制研究提供了範例。
該研究使用一個由8親本構建的MAGIC群體,分別在正常灌溉和限制灌溉的田間條件下,調查了該群體305個F8代株系的植株生長習性、成熟度、花期、百粒重和產量。除生長習性外,研究者首次使用限制灌溉/正常灌溉條件下的性狀比值,作為某一性狀的耐旱指數。調查結果發現,該群體不同株系之間的耐旱指數存在較大的變異。
研究者採用GWAS的方法,鑑定到14個與乾旱條件下植株生長習性改變相關的SNPs,18個與成熟度耐旱指數相關的SNPs,5個與花期耐旱指數相關的SNPs,5個與百粒重耐旱指數相關的SNPs,以及35個與產量耐旱指數相關的SNPs。
同時採用網路指導的關聯分析(Network-guided GWAS),發現不同耐旱指數相關SNPs之間存在明顯互作,並檢測到新的耐旱相關SNPs。基於不同性狀耐旱指數的基因組選擇(GS)總體上精度比較低且差異明顯,但這對於補充表型選擇依然是有效的。該研究豐富了對豇豆耐旱性遺傳基礎的認識,並將促進使用MAS和GS的方法選育耐旱品種。
Fig. 2: Manhattan plots showing the LOD (−log10(p-value)) for each SNP used to conduct GWAS.
Fig. 3: Local Manhattan plots and LD heatmaps around the most significant SNP for each trait.
Fig. 4: Association networks displaying the tolerance indices .
Fig. 5: Genomic selection accuracy using a ridge regression best linear unbiased predictor model .
文章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38-021-00462-w
About Horticulture Research
Horticulture Research 是由南京農業大學與自然出版集團(現Springer Nature)合作創辦的英文期刊,是Nature旗下唯一的園藝領域專刊。所有關於園藝作物的基礎和理論研究都可以投稿。Horticulture Research 科睿唯安JCR2019影響因子:5.404,位於園藝一區(第1/36名),植物科學一區(第16/234名),遺傳學一區(第24/177名)。2020年中科院期刊分割槽(基礎版):位於園藝小類一區,植物科學小類一區,遺傳學小類一區,農林科學大類一區(Top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