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農業>

關注“新農觀”,全新看農業。

全球各國應對疫情後的經濟整頓時期,糧食成為第一關注點。在全球糧食緊缺的背景下,糧價節節攀升,最近又創了6年來的新高。

在這種大趨勢下,國內的糧價也跟著漲,也數次創新高。按一般理解來說,農民的收入主要是靠種地賣糧,在產量不減少的情況下,糧價上漲,也就意味著收入增多。但在糧價屢創新高的情況下,很多農民卻並未真正賺到錢。

為什麼呢?

全球糧價雖然上漲了,但在全球經濟通脹背景下,很多產品價格都在上漲,同時種糧的成本也在迅速攀升,並且上漲比例要遠大於糧價的漲幅。這時,表面看收入雖然提高了,但實際購買能力卻下降了。

農民沒賺到錢,那麼在這輪漲價潮中,錢都去哪了呢?

1、種糧大戶

種地的小農戶們已經很難賺到錢了,不僅成本高,勞動力強度大,風險也大,就算糧價上漲但因為種植面積有限,所以基本沒賺什麼錢。但大戶動輒幾百上千畝地,成本方面相對小農戶來說有競爭力,且因為產量大具有一定話語權,所以糧價上漲總體收入也會增長。

2、貿易商

我們常說供需關係會影響價格,但在糧食市場上,真正的供給方並不是農民,而是一級又一級的貿易商。農民是生產者,但卻不是真正的銷售者。農民銷售給當地的糧商,然後一級一級再層層銷售。

疫情導致的全球糧荒使供需產生兩極分化,貿易商一方面炒作糧價,使農民惜售;另一方面面對市場缺糧,卻囤糧不出,迫使加工企業高價買糧。很多人說,到頭來倒糧的吃了肉,種糧的卻只喝到湯。

很多人認為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資訊不對稱,農民無法瞭解市場的真實情況。尤其糧食作為週期長且有明顯季節性影響的產品,不同時期市場需求不同,所以價格波動很大。農民無法及時獲知這個資訊,所以很難判斷。於是,只能根據市場當前的價格去判斷。

糧價上漲,說明市場需求大;糧價下跌,說明市場需求小,以此來決定種什麼。但糧食生產週期長,等到種下去收上來的時候,市場早已千變萬化了。

於是,就形成了一個怪圈:農民種糧好像總是慢市場一步。

問題出在哪裡?其實問題並不在於資訊不對稱。

小農戶經營者因為分散不成規模,抗風險力又差,在市場上基本處於弱勢地位,並沒有話語權。賣或不賣基本依靠的是自己的主觀判斷,而在糧價問題上,沒有什麼討價還價的餘地。即便資訊對等,也基本無濟於事。

在糧食這個大市場裡,小農戶們就像散兵遊勇,連不成片,自然實力就弱。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國家一直推行新型經營組織,發展現代農業,就是要把零散的、單個的農戶聯合起來,從無組織狀態變成有組織狀態,從而提高生產話語權。

3、資本市場的投資團

自金融市場發展起來以後,就形成了投資團,近而開始在各行業都出現資本炒作的現象。糧食市場也不例外,就如去年底大豆價格一度猛漲,就有人認為是有資本炒作的嫌疑。

而隨著去年疫情發生以後,很多國家第一時間都在糧食方面採取了收緊的措施,這使得異常敏銳的資本嗅到了氣息,於是關注點轉向糧食市場。

在貿易商和資本市場共同的炒作下,農民離市場真相越來越遠。

4、結語

話說回來,很多人說一斤糧食買不了一瓶水,但恐怕即使買得了一瓶水農民的收入也未必能提高多少。指望單純透過糧食增產和漲價來大幅提高農民收入,有如痴人說夢。

當前農業的問題不是產量的問題,也不是價格的問題,而是整個產業的問題。同樣,提高農民的收入也不是靠糧食漲到多少錢,試問房價漲到幾萬一平的時候,蓋房子的工人又賺了多少錢呢?

所以,現代農業不光是土地規模的問題,更是小農戶們如何有組織地聯絡在一起,形成經營主體的規模的問題,進而在產、供、銷的產業鏈不斷延伸,這或許才是出路。

9
  • 面積僅2.5萬平方千米,大面積國土是沙漠,為何以色列農業發達?
  • 玉米跌了!2個大變化,警惕“賣糧難”風險!3月4日玉米糧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