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熱點:前不久,華為首次公開提及此前傳言已久的“南泥灣”計劃,即生產自救,包括在煤炭、鋼鐵、音樂等領域,並表示華為不靠手機業務也可以存活。同時宣佈要在智慧養豬上發力。
分析:養豬的吸金能力究竟有多大?網際網路大廠為什麼扎堆兒養豬場?養豬的風口真的是“躺贏”嗎?
文:中外管理 任慧媛
養豬,這個世人眼中的“土鱉”行業,卻能總能一次又一次地迎來高光。從北大才子陸步軒到網際網路新貴網易、京東、阿里,再到房地產大亨恆大、萬科、碧桂園,都在前赴後繼地建起豬圈,響起“豬哼哼”。
如今,又輪到了科技巨頭,一場“芯變”讓一貫強勢領先的華為轉而展開“南泥灣”計劃,開始生產自救,其中就包括智慧養豬,因此也再度將養豬業推向風口。網友調侃:手機銷量不夠,要用養豬自救?
那麼,養豬的吸金能力究竟有多大?網際網路大廠為什麼扎堆兒養豬場?養豬的風口真的是“躺贏”嗎?華為所涉足的養豬業與之前在豬圈內外徘徊的大佬們,會有什麼不一樣?
1、“跨行”養豬的背後:利潤率高達50%
從網際網路圈到房地產圈再到科技巨頭,為什麼大家都喜歡“跨行”養豬?
答案首先不外乎逐利掘金。中國人每年要消耗掉5000多萬噸的豬肉,餐桌上的“硬菜”,豬肉的佔比超過6成,人均年消費量約 59 公斤,平均每人每天要吃掉600克的豬肉,世界上一半的豬肉都上了中國人的餐桌。
幾大傳統養豬企業用亮眼的資料,證明了這一市場的豐厚廣闊:2019年,新希望淨利潤50.42億元,同比增長195.78%。其中,生豬養殖業增幅為公司5大業務板塊之首。根據牧原股份釋出的2020年度業績預告,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約為270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341.58%,平均一頭豬的利潤為1500元——這相當於兩瓶貴州茅臺酒的利潤,利潤率高達50%。
生豬養殖所帶來的高額利潤,讓他們跑贏了90%的上市公司。牧原股份董事長秦英林以1173.8億元的身價,位列福布斯中國富豪榜第9名,讓萬達集團王健林、網易丁磊、拼多多黃崢都只能望其項背。而溫氏股份、正邦科技、唐人神等豬企業的業績也從2019年起迎來了井噴。
當然,豬肉市場開啟了近3年的漲價潮,與2018年出現的非洲豬瘟直接導致國內的生豬存欄量減少40%以上,有著直接關係。但即便沒有非洲豬瘟時,牧原股份的利潤率也達到了20%。
要利潤有利潤,要體量有體量,所以越來越多的“外行”們開始垂青於養豬市場。首先是網際網路企業的爭相入局,阿里、京東已經宣佈推出豬臉識別,透過智慧識別系統瞭解每頭豬的養殖情況及健康資料。再早之前的網易丁磊,也是在實踐科技養豬這條路上堅持了多年。
同時,前來分羹的還有房地產公司,早在2014年,恆大集團就高調宣佈斥資3億元在貴州援建110個養豬農牧基地;到了2018年,萬科和碧桂園也按捺不住內心的衝動,紛紛開始部署養豬大業。至此,四大房企已經有三家涉足養豬業。
2、養豬,正成為科技大廠的新戰場
值得注意的是,同樣是打起豬圈的主意,但網際網路大廠和房地產公司掘金的方式並不相同:房地產純粹是要透過養豬來分一杯羹,而網際網路和科技廠商的目的在於用新技術對傳統的養殖模式進行改造,賺豬圈的錢。
國際認證金融理財師、私人銀行家莊錦興向中外管理分析:房地產政策趨向收緊,各大房地產公司面臨房地產週期末端轉型的壓力,所以憑著自身的資金優勢和規模優勢介入空間廣闊的養豬業,是房地產企業產業轉型的一種選擇。
市場需求與行業發展之間的差距就是網際網路公司的機會。所以,無論是阿里的“ET 大腦”還是京東的“神農大腦 ”,核心都是透過數字化、智慧化的AI技術應用,提高養殖端的效率、降低成本。未來的商業路徑也絕不是豬肉銷售,而是透過輸出技術,為行業提供養殖端解決方案,從而獲取利潤。
莊錦興進一步談道,在消費升級的當下,食材的品質越來越受到新中產和中產以上消費者的重視,而這一塊價值窪地也正在受到網際網路科技企業的關注。比如,網易未央在升級技術進行科技化養殖的基礎上,提倡人性化生態養殖,聽著音樂,玩著玩具長大的豬,讓網易未央的豬肉獲得了更大議價權。阿里則為了提高豬肉品質,在豬耳朵上安裝了計步器,“規定”起了豬的運動量。
“華為有如此大的規模,如此多的員工,想要自救就必須找到一個足夠大的市場,使得華為本身的技術沉澱能夠進行價值變現。”莊錦興談道:養豬市場既然可以孵化出牧原、溫氏、新希望等大型企業,說明市場是足夠大的,自然可以接納華為這樣的巨型公司。
3、萬億養豬市場:“門外漢”掘金不容易
雖然高科技賦能下的養豬場充滿了金屬色調的高階感和未來感,但這不代表這些“門外漢”們能夠輕易撬開養豬場的大門。除了深耕多年的幾大傳統豬企的業績迎來大漲之外,後來的“跨行”者卻多是雷聲大雨點小,不差錢的房地產企業也只是在豬場內外反覆試探,腳步並不是那麼堅定。
比如,萬科一年25萬的出欄量還不足新希望集團一年355萬出欄量的零頭,規模有限,只是牛刀小試。
萬達集團則是知難而退,王健林曾在投資10億元之後主動放棄了自己的養豬計劃,給出的解釋是:“蓋個十萬頭豬的豬場要幾個億,我們蓋個五星級酒店才多少錢?”
按照華為相關人士在2020農牧數智生態發展論壇上的演講,所謂的“智慧養豬”無外乎向豬場輸出ICT技術,包括感測器、物聯網技術以及背後的人工智慧演算法,重心在於豬場設施的升級。也就是說,華為想要去做的是智慧化養豬的整合系統,而非把豬從小養到大,推向市場。
值得注意的是,阿里和京東已經推出了類似的網際網路技術,且各有優勢。網易作為最先介入養豬業的網際網路企業,在理論與實踐結合方面也走在了華為前面。所以可以判斷,華為想在養豬行業推廣其應用技術並不容易。
另一方面,在國內生豬行業開啟集中化程序的背景下,智慧化養豬固然是“牧原們”跳不過的必選題,但目前智慧化養豬其實也還在路上,尚未成為生豬行業的主流模式。據瞭解,即使是牧原、溫氏、新希望等養殖規模最大的頭部企業,資金的主要用途仍在於產能擴張和上下游產業鏈的延伸,在“智慧豬場”方面的投入並不明顯。
其背後原因,還在於智慧化養豬的可行性不強,沒有能落地實踐且成本合理的應用場景。比如,“豬臉識別”技術一度炙手可熱,宣稱可以為個體豬隻身份識別提供一種無接觸、全自動的解決方案。但由於生豬生長週期短,臉部變化大,識別模型訓練難度大,使得識別準確性並不能滿足“個體精準識別”的基本需要。
微豬科技產品經理、合夥人王瑞年曾撰文寫道:人工智慧養豬有其應用場景,但從實際操作來看,應用場景仍是養殖環節的某個或某幾個點,而非成體系的技術方案。因而,對於人工智慧養豬的暢想,都是對未來養豬的美好願景,都需要在養豬業的現實狀況基礎上從點到面到體系,一步步來。
網際網路大廠們如果沒有做好打10年攻堅戰的準備,那麼掘金萬億養豬市場的機會恐怕也只存在想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