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農業>

自加入自媒體以來,經常在網上看到關於提高糧價,讓農民增收的文章,作為農民,我認為這麼多年來,農民一直依靠提高單產,降低成本來增收。因為糧價上漲,農民沒有從中得到半點好處,呼籲糧價上漲的人可能不懂農業,沒幹過農業。為什麼農民說種莊稼靠“老天幫忙”呢?就是因為產量不穩定,好一年,呆一年,糧食產量決定農民一年收成。而價格農民左右不了,即使價格上漲,也被中間商壓價,價格仍然較低,對農民增收影響不大,農民的糧食不是直接賣給消費者,而是要走6——7箇中間環節,才能到達消費者手中,中間利潤被貿易商盤剝了,所以農民寧願在糧食產量上下功夫。

二、農民與消費者之間應該有一個“橋樑與紐帶”來聯絡起來

過去農村還有“供銷合作社”,在農民與消費者之間起到“橋樑與紐帶”作用。農民把種植的產品賣給供銷合作社、糧站,供銷社供應農資、百貨、五金、副食品給農民。記得小時候,農村人習慣稱去商店到供銷部或供銷社去,供銷合作社都有門市部,糧庫、小吃部,統歸供銷社管理。農民不存在賣糧難問題,也沒有吃虧上當的事情發生,供銷社買賣還是公平的。儘管生資門市部商品可能憑票供應,但起碼確保平均分配。現在農民與消費者之間不能直接交易了,蘋果從果農到消費者手中要經過7個環節,本來蘋果從農民手中只需要1元一斤,可消費者最終需要花10元買一斤蘋果,其中利潤分配沒有農民的份,農民早早端個馬紮坐在傍邊看中間商瓜分利潤。農民只重視種植和養殖,不會做買賣,不瞭解市場資訊,市場規律,吃虧就吃虧在沒有人幫忙銷售。農民也想農產品賣上好價格,可往往事與願違,農民與消費者之間需要一個屬於農民自己的“橋樑與紐帶”,需要屬於自己的營銷組織——供銷合作社。

三、糧食單產提高讓農民獲益,也確保了糧食安全

我國糧食連續實現“十七連豐”,每年糧食總產量在1.3萬億斤,人均佔有糧食474公斤/年,高於世界糧食安全保障線。這都歸功於黨和政府一以貫之的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重視糧食生產,我國水稻品種不斷推陳出新,糧食單產不斷提高,現在水稻畝產2000斤不是新聞了,小麥、玉米單產也在不斷提高。農民現在靠提高產量增收,高產新品種,新技術讓農民獲益,新技術大大降低生產成本,農民現在都在追求規模效益了,糧食種植已經邁向機械化、規模化,並在向數字化、智慧化邁進,如果沒有新品種、新技術、新裝置,糧食是無法種植的,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確保糧食安全,農民只能是依靠糧食增產!

4
  • 面積僅2.5萬平方千米,大面積國土是沙漠,為何以色列農業發達?
  • 2021年,農業改革出新政,兩類農民將被淘汰,三大問題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