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年前的夏天,我在一家豬場當場長;那時,我已經開始使用電腦配合管理,效果非常好;每棟豬舍的豬數量,可以透過電腦輕鬆看到,哪裡增加了,哪裡減少了,都可以清楚地瞭解;後來,又把這個方法引進到飼料消耗方面;上一日的庫存數量加上新領的數量,再減去當日庫存的數量,就是當天消耗的量;儘管當時不是每天清理飼槽,資料並不準確;但幾天結合起來,還是差不了太多。
有一天,我看到一棟育肥豬舍的豬平均採食量遠遠低於日齡相近的豬舍,擔心豬舍生病;於是帶著技術員一起到豬舍檢視;但看到豬群的狀況並不像是生病的,活動狀況也正常;但為什麼豬的採食量低於其它豬舍呢?
飼料是統一的,兩棟豬舍沒有區別;豬舍的溫度條件也相似,都採取的是噴淋降溫方式;在仔細查看了一段時間後,發現了一個現象;那就是採食量低的豬舍裡料槽採食口部的料,明顯比另一棟豬舍的採食口部的多,有些已經與採食口持平了。
抱著懷疑的態度,我把手從採食口伸進了飼料裡,剛伸進沒有多深,感到裡面發熱;等從底部抓出一把飼料看時,發現飼料並不是正常的黃灰色,而是變成了深灰色,並且有明顯的黴味。
這樣的味道,豬一定是不喜歡吃的;因為這棟豬舍裡,這種情況比較多,所以豬的採食量下降得也更明顯。
那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我們分析有三個原因,一個原因是長時間的噴淋降溫,導致豬舍地面水分大,空氣溼度也非常高;另一個原因,是員工每天給料槽里加料,底部的料吃不淨,長時間處於潮溼的環境中;第三個原因是豬吃料的時候,都喜歡吃新鮮的,把上面新鮮的料拱下來吃掉,底部的料一直不動。
針對上面的情況,我們決定從根源上解決,每天讓豬把料吃乾淨,然後再加新料;因為再潮溼,一天之內的飼料也不會發黴。
但我們公佈了這一決定後,第二天發現仍然有許多料槽裡的料沒有吃淨;因為每個豬欄裡的豬數量不同,吃料的數量也不同,而員工添料的時間是固定的,沒有料的加滿,有料的也會加滿;當我們發現了這個情況的時候,這些員工都狡辯說是已經清空後加的料。
員工有牴觸情緒,育肥豬舍有四十多棟,我們也不可能一個一個地去查;而且即使查到了,也沒有明顯的證據;另外還有一個因素,是大多數豬舍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問題;法不責眾,一旦處罰,會引起眾怒;罰款不好,辭退更不合適;更主要的是抓不住他們的把柄,他們不承認,會把自己陷入到糾紛中。
最後,我們決定每天下午清理料槽;也就是在下午三點到五點之間,育肥舍的任何一個料槽裡都不能有料,如果發現,進行罰款;這樣做,一者使員工根據豬的採食情況加料,如果加多了,就得人工掏出來;然後,我們安排人員帶著相機在這段時間裡檢視,發現哪個槽裡有料,就把圖片拍下來,免得員工不承認。
這樣下來,幾天時間,再也不出現料槽裡有存料的現象了。
當然有人會問,如果員工故意給料槽裡少加料,豬吃不飽怎麼辦?
這事我們也考慮過,一般員工是不會的;因為他們掙的是效益工資,豬吃不飽,就長得慢,他們就得少拿錢;以前飼料發黴,豬也同樣長得慢;但文化程度很低的員工,並不能理解這樣做的危害;他們是想少幹活多掙錢,才出現了開始時的狀況。但如果道理講明白了,他們也會接受。當然,我們每天都在電腦裡檢視,哪個豬舍裡的豬吃得少了,我們也會重點關注的。
養好豬,不但要勤觀察,還要細心;發現有問題,一定要刨根問底;解決問題,則一定要方法得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