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玉立喜田豐,一片冰心自暖融。
明天是正月二十八,還有兩天新年的第一個月就要結束,總算是有個盼頭了。這整個正月裡,這種講究那種講究,天天夾著尾巴做人。好不容易盼到了正月十五,又有“不出正月去全是年”的說法,太難了……
這一天是“九九”的最後一天,人們也稱其為“出九”,在過去百姓非常期待的日子。從數九就一直期盼著春暖花開,因為當時生產力低下,人們連肚子都填不飽,春耕的開始就意味著自己有吃的了。
在民間說法裡,這一天還被稱為“棉花日”,即棉花的生日,對全世界人們來說都非常重要。因為正是棉花的出現,才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它能製成各種規格的織物,不僅可以禦寒,同時還是重要的蜜源植物,可謂“一身是寶”。
對於我們整個國家來說,地域寬廣,幅員遼闊,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風,每個地方也都有自己的講究。除了那些特別慶祝棉花生日的活動之外,有兩種習俗是千萬不能少的,這也直接關係到來年的莊稼收成。新年新氣象,誰願意沾惹一些不吉利的因素呢?
收花這裡的“收花”並不是真正的收花,而是對今年棉花的收成做一個預測。自己需要事先準備好一個竹筐,雙手端起來然後扔到房頂上。如果筐口是朝上的,那就寓意著今年的收成一定會很好;如果筐口向下,那就寓意今年的收成不太好。
當然每個人心中都希望是前者,但也難免會出現後者這樣的情況。如果是第二種,那就需要我們將這個竹筐拿下來,在周圍用竹棍每個角“別”一下,一共8次,即把這個阻擋棉花收成的東西“撬”起來。諸位明天有筐口朝下的,一定要記得這一項活動。
吸暖其實在最早的時候我國並沒有棉花,人們被褥中裝的都是木棉,在明朝朱元璋時期才被引入。正是因為棉花的出現,老百姓才開始有了能夠享受冬天暖和的生活方式。起初只是在新疆地區種植,後來得到了大範圍種植。
既然作為取暖的物質存在,那就必須有自己的熱量。在這一天人們需要手疊一個“棉花殼”,朝上動七次後再朝下動八次,寓意把那些影響棉花收成的害蟲打得七零八落。質量好了,熱量當然也不會受到影響。
品史君說其實對於這些傳統文化,品史君也始終強調一點: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時代發展有積極意義的,我們會毫不猶豫地去繼承;對時代發展有負面影響的,我們自然也需要摒棄,這才是真正的求真去粗、去偽存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