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農業>

供銷社,對於現在的很多年輕人來說,似乎是一個比較陌生的名詞,這是一個與計劃經濟時代共振的存在。它的全稱是“供銷合作社”,俗稱“供銷社”。在計劃經濟年代,供銷社靠統購統銷包攬了中國幾億農民的買與賣,關乎農民的生計,幾乎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是在市場經濟逐漸展開後,供銷社慢慢地淡出了百姓視線,好像“消失了”。

對經歷過上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農村生活的人來說,供銷社幾乎是他們生活最為重要的地方,無論是購買學習資料、生產工具、日用品,又或者是售賣農副產品都離不開這裡。在一些小城鎮,供銷社幾乎就是當地唯一的“購物天堂”。三尺櫃檯內,擺著各類商品,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都能在這裡買到心儀的商品。

之前到過四川什邡,在什邡一個普通的鄉鎮裡就看到一處計劃經濟時代的建築-元石供銷社的單位食堂。別看現在這個建築不怎麼起眼,但是在那個年代可是一個香餑餑。當年的供銷社是最吃香的單位,能夠在供銷社裡上班那可是一個值得驕傲的職業。特別是計劃經濟時期物資匱乏,買啥都要憑票才能買到,特別是腳踏車,縫紉機和手錶等一些大件。

當年的元石供銷社已經不復存在,原址上長滿了新鮮的油菜,唯一留下的就是這個大食堂。整體建築分八字形結構,分為上下兩層。整體建築大約佔地200平方米,整體一分為二,一側是食堂,一側是專門經營菸酒副食的地方,開有多個小門方便消費者進出。建築二樓,則是當初的職工宿舍。當時的供銷社也相當於國企單位,福利還是很好的。

據附近的村民說,這座建築在08年之前還正常使用,但是地震之後房屋受損嚴重,成為了危房,從房頂上就可以很直觀地看出,出現了多道裂痕,不在適合居住和使用了。供銷社的旁邊還有以前的倉庫大門,但現在裡面是一家小型加工廠,不方便進入。食堂的斜對面是供銷社的門市部,經營五金日雜布匹建材等等,改制的時候將此賣給當地企業。

對於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來說,提起“供銷社”這個三個字,是童年對一些吃的喝的文具用品和小玩意兒這種渴望糅雜在裡面。每當逢年過節的時候,一些緊俏的物資總是在很短時間內就銷售一空。而今供銷社已淡出人們的視野,對於供銷社的記憶你還有嗎?還記得當年拿著票排著隊的樣子嗎?

5
最新評論
  • 面積僅2.5萬平方千米,大面積國土是沙漠,為何以色列農業發達?
  • 生豬跌破15元,蛋價止步不前,何時能翻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