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農業>

關注“新農觀”,全新看農業。

2021年開始,農業進入全新發展模式。同時,也將開啟中國經濟的新一輪重大布局。

無論從今年的一號檔案,還是全國兩會,還是十四五的規劃中,都有對農業的重要部署。總體來說,當前有兩個背景:

一個是從過去的國際大迴圈轉變為國內大迴圈為主的國內國際雙迴圈。

這個意思就是說過去依賴出口貿易拉動經濟發展的模式已經走不通了,和糧食飯碗要端在自己手裡一樣,國內經濟發展最終動力也要依賴國內市場。而國內市場及各產業中,農業是最薄弱的環節,但同時又是最重要的基礎產業,這個短板提升不上去,其他產業也會被掣肘。

另一個就是從過去的供給側改革轉向供給需求雙側改革。

過去的發展模式是以市場為導向,然後去調節供給端以適應市場變化。但隨著供給側推行了幾年以後,庫存降下來了,但是已有的產能還會繼續增加,而市場端卻無力消化。這時就不再僅僅是供給端的調整問題了,而是供給和需求的雙側調整。

於是,在這兩個大前提下,一場新的農業改革拉開序幕。

1、糧食安全進一步細化

糧食安全問題不是今年才提的,幾乎年年都在提,但今年的情況有些不一樣。

首先,一場疫情使全民乃至全世界都意識到糧食的重要性,於是颳起了一場全球糧食保護運動。相比全球糧食緊張的局勢,我們的口糧十分充足,但在飼料用糧和工業用糧方面缺口越來越大。於是,糧食安全也進一步細化,轉變為在保障口糧絕對安全的情況下,儘可能地減少對進口飼料及工業用糧的過度依賴。注意是過度依賴,而不是完全不進口。

所以,從這一點來說,我們糧食總體安全上是有很大挑戰的,主要表現為國內糧價不穩定,穀賤傷農,越來越多的人不願種地,因而造成了許多耕地撂荒問題。所以糧食領域的改革任重而道遠。

2、從注重產量到產量和效益雙結合

過去在改革初期,我們是人口多,糧食產量少,糧食不夠吃。但隨著廣大農民的勤勞努力,以及農業技術的發展,產量已十分充足。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也開始追求更高品質,於是綠色農業、生態農業等開始受到青睞。

所以近幾年一再強調“標準化”,標準化即以一個固定水平為標準,提升整體標準。

3、種植大縣及大戶政策加強

在四個現代化中,從某種意義上說,只有農業現代化還未實現。而現代農業的標誌就是資本代替勞動,發展機械化、規模化,這是一個長遠趨勢。

這個目標的最終實現還要靠種植大戶和大縣,形成主產區,優勢產區,那麼當前一些政策也都會進一步傾向這些大戶、大縣傾斜。但這並不是說小農戶沒有出路了,這是一個長期過渡過程。

4、補貼從普惠式向傾向式轉變

農業是政策性行業,農業的發展離不開政策支援和引導,而在眾多政策中,農業補貼由來已久。以前的補貼往往是普惠式的,但隨著產業的發展,產業結構的變化,補貼也開始向傾向式轉變,即對重點產業、主要推動的產業實行重點補貼。

很多人非常重視補貼,但其實補貼只是一個政策手段,過去普惠式的補貼也並非完全作用。比如,在前幾年發生的很多資本下鄉,其實就是衝著農業鉅額補貼去的,為了拿補貼而去幹農業,結果看似補貼拿到了,但農業也沒幹好,投入的錢也都賠了,而且還對本來的產業造成了損害。

5、生豬養殖抓大並不放小

自2018年豬瘟及環保壓力下的禁養以後,生豬產能一直處於恢復狀態,到今年才基本恢復如常。所以近一兩年裡,生豬養殖的政策不會有太大波動,主要以維穩為主。

另一方面,對於生豬養殖的發展,傾向於“抓大並不放小”,在大企業和屠企權力越來越集中的生豬市場,不會再輕易打擊散戶。前面講過,要建立國內大迴圈市場,並不是靠幾家頭部大企業就能成功的,國內大迴圈市場依賴於國內全民的消費內需,要產生內需首先得有這個餘錢去消費才行。

所以,今年以後,主要大的轉變就表現為打擊一些大企業對市場的壟斷,從而讓小中企業有空間發展,帶動更多就業和收入,進而才能拉動內需。市場發展傾向於百家繁榮,而並不是讓少數大企業賺走了市場大部分的錢。

6、牛羊雞等保持穩定

牛羊養殖產業近幾年一直保持穩定的水平,因為相對豬肉來說,牛羊肉消耗並不高,而相對投入成本及週期都比較長,所以養殖供給就不多。

但牛羊雞等肉類作為豬肉的代替消費,也發揮了一定的穩定市場的作用。其實相對種子和耕地的卡脖子,生豬也面臨種源卡脖的問題,所以一方面在穩定生豬市場的同時,對牛羊等養殖也會力保穩定。

7、土地改革探索式開啟

但土地不僅是農業的問題,更是社會問題,前幾年強迫農民上樓等事件引起很多負面作用,所以土地問題牽一髮而動全身。所以,當前土地改革處於穩慎的探索之中,也可以看作是一個改革的先河。

【結語】

經濟發展短期看需求,但長期一定是看供給。所以,農業作為各產業的基礎行業,作為大後方的各種原料供給行業,這個短板必須要提上來。

1
  • 面積僅2.5萬平方千米,大面積國土是沙漠,為何以色列農業發達?
  • 荔枝花開,產量有望大年接大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