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麼一個龐大的群體,一直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他們出最大的力、受最大的苦,卻得不到應有的待遇。他們就是我們的衣食父母,我們卻稱他們是農民兄弟。我國的農業生產,經歷了人民公社的集體生產到包產到戶的過程。然而由於農業設施的落後,農民非常辛苦,農業生產基本考體力,還要承擔稅收。種地要交公糧,公糧是按畝攤派,而且還分等級,等級不同價錢不一。到了八十年代,農村發展果樹,果樹要繳特產稅。而特產稅的徵收過程比交公糧有過之而無不及。它不是按照水果實際銷售徵稅,而是每到春天果花盛開的時候,政府人員就在村幹部的陪同下出現在各家各戶的田間地頭,依據果樹開花的繁疏制定當年的稅款。由於不考慮水果在生長過程中的氣候環境影響,導致了許多農民在秋後水果所賣的錢還不夠預定所繳納的稅款,從而產生了極大的社會矛盾。
進入二十一世紀,隨著設施農業的發展和工業體系的逐漸完善,農村土地大量流失導致很多農民失去土地而湧入城市,成為農民工。他們成為城市建設的主力軍,頂風冒雨、風吹日曬,為城市發展貢獻力量。然而他們依然出著最大的力,享受著最差的待遇。沒有禮拜天,沒有所謂的五險一金。一年到頭,最後還因為拖欠工資而承受討債過程中的各種艱難困苦,甚至是生命威脅。這個時候我們依然稱他們為農民兄弟,但是從沒人把他們當真正的兄弟。
我們的社會基本結構由工農商兵構成。軍人保家衛國受國人尊敬,一旦犧牲後進入烈士陵園供人民瞻仰;幾百警察抓住一個罪大惡極的罪犯,各種立功受獎。工人則有自己的豐碑,但凡進入一個特色工業城市,比如煤炭產業,石油產業的城市,首先映入眼簾的必定是從事這個產業的工人雕像,給人們一種油然而生的敬意。而唯獨農民,他們什麼也沒有。他們有的只是默默無聞,甚至是各種歧視。
我國是工業大國,但同時也是農業大國。農業是國家的根本。是我們的農民兄弟用他們辛勤的勞作支撐起十四億人口的衣食住行,我們應該感謝和尊敬他們,使“農民兄弟”這個詞不僅是一句口頭語,而應該實實在在把他們當成兄弟。
我們欠他們一個真誠的道歉,我們應該為他們樹立一座豐碑,我們的農民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