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園生態化建設模式,涵蓋茶葉品種、栽培、土壤、生物、植保、肥料等領域。秉承以人類為中心的理性生態倫理學思想,為復興茶產業而努力。
中國農業發展已經進入提質增效、全面提升現代化水平的新時代,“三農”工作面臨著一系列新形勢和新任務。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明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這是中國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全面推進農業現代化的總體戰略部署,是國家實現全面現代化的重大歷史任務。在鄉村振興的總體要求中,產業興旺居於首要地位,是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經濟基礎。
總體來看,產業興旺既是微觀層面農民持續增收的重要手段,又是宏觀層面農村實現全面小康的現實要求。基於此,如何理性認識產業興旺的多維內涵,探尋產業興旺的現實障礙,構建產業興旺的戰略支撐,將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必須解決的重要問題。
學術界對於產業興旺的內涵已有諸多解釋和探討,主要集中在農村產業的興旺繁榮、農業現代產業體系的構建與完善、城鄉產業之間的融合發展等方面。客觀而言,眾多學者對產業興旺內涵的界定各有側重、各具其理,從總體上深刻闡釋了產業興旺的理論內涵。然而,從宏觀層面觀之,產業興旺具有更為深刻的時代背景和時代使命。
1.產業興旺的內容要求
產業興旺在內容上的總體要求是發展農村現代產業,改造落後產業,扶持新興產業,進而實現農業經濟高質量發展。在具體內容要求上,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其一,產業興旺的重點在於糧食產業的興旺,因為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根基,糧食產業經濟的發達是抵禦糧食安全風險的基礎。
其二,產業興旺的內容具有多層次性,不僅指糧食產業的繁榮興旺,而且各類產業要實現同步發展。
其三,產業興旺的表現具有多彩性,它要求農村各類產業各展所長、各具特色,實現差異化發展。農村各類產業應充分依託不同區域的特色資源和優勢資源,培育各具特色的價值品牌,打造特色產業叢集,著力避免同質化的惡性競爭。
其四,產業興旺要求農村產業要素生產效率高,不但要在“量”上增長,而且要在“質”上提高。農村產業要素資源的綜合協調與相互作用得到加強,產業要素資源配置得到最佳化,產業要素稟賦得到充分發揮。
2.產業興旺的結構要求
產業興旺在結構上的要求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農村產業結構要合理化,產業之間要實現協調發展。產業單一發展不能稱為“興旺”,農村中各類產業的蓬勃發展才是“興旺”。因此,農村各產業之間應提升關聯度、鼓勵多樣性、加強協同性,著力構建相互協作、聯絡緊密、綜合協調、多元共進的產業結構體系。
第二,農村產業結構要高度化,實現產業層次由低階到高階的轉型提升。現階段,農村產業亟須破解“大而不強、多而不優”的難題。一方面,要對農村傳統產業進行升級改造,最佳化資源配置和產業結構。透過科技支撐和供給側改革等政策措施,推動傳統種養業、鄉土特色產業和農產品加工業提檔升級。另一方面,要以經濟資源和自然資源優勢為基礎,以新科技和新理念為引領,大力促進農產品精深加工、農村電商、鄉村旅遊、生態農業、創意農業等新產業、新模式和新業態的融合發展。
第三,農村產業結構要長鏈條化,提升產業發展的價值鏈。要推動傳統產中環節更多向產前、產後等環節延長,以農業產業叢集為紐帶,打通優勢農產品從生產到加工,從物流到銷售,從研發到推廣,從資訊到服務等各環節農業產業鏈,提高全鏈條增值收益。
3.產業興旺的組織要求
農村產業組織的健全和產業主體的多元繁榮是產業興旺的重要保障,也是鄉村振興的基礎。現階段,農村產業組織建設既要鼓勵和支援新型產業主體的快速發展,又要保障傳統家庭經營的穩定性。
第一,促進“公司+農戶”“訂單農業”、龍頭企業、種糧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產業主體多元化發展,推動市場化農業經營組織提質增效。新型農業產業主體是具有良好發展前景的現代農業組織,是對傳統小農低效率生產的改進,較好地克服了傳統小農耕種模式細碎化和分散性的弊端,在規模化經營、專業化管理、市場化運作和社會化服務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政府應以提升新型產業主體的綜合生產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為核心,構建支援新型產業主體發展壯大的政策體系。
第二,傳統家庭經營仍然是當前農村產業組織的基礎,是農業經營的基本形式,應保障其穩定性和延續性。農戶家庭經營的長期存在是由農業生產特點與家庭經營特點的高度契合所決定的。農業生產的季節性和地域性特點突出,具有一定的低迴報性、高風險性和自然條件依賴性,這就決定了農業是一個弱質產業,需要農業生產者具備一定的主動性、擔當性和靈活性,而這正是家庭經營的獨特優勢。因此,“家庭經營具有基礎的天然合理性”。事實上,農業的規模化和機械化並不能改變農戶家庭經營長期存在的根本地位,從這個意義上講,產業興旺同時也包含著農戶家庭經營的興旺。
4.產業興旺的佈局要求
科學合理的產業佈局是有效發揮農村產業叢集效應和規模效應,實現鄉村產業興旺繁榮的基礎。中國廣大農村幅員遼闊,區域差異顯著,其中,空間差異、資源差異、經濟水平差異和政策措施差異等影響著鄉村產業佈局。總體而言,產業興旺要求鄉村產業佈局充分利用區位和資源優勢,因勢而為,因時而變,形成特色產業叢集,發揮區域品牌效應。
當前,部分地區實施的“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等產業佈局政策起到了良好導向作用,產業帶動效果明顯。比較著名的有山東壽光蔬菜產業、浙江安吉竹產業、陝西周至獼猴桃產業、寧夏中寧枸杞產業、河南信陽茶產業、甘肅定西馬鈴薯產業等產業叢集,它們輻射帶動了鄉村產業興旺繁榮。在實踐中,政府應合力打造鄉村產業園區和鄉村產業叢集區等平臺,透過市場、交通、物流、資訊、配套設施等共享,以有效降低生產成本,促進相互融合,推動鄉村產業規模優勢、技術優勢、品牌優勢和成本優勢的形成。
5.產業興旺的功能要求
農業多功能理論認為,鄉村產業鏈條的各環節與不同的產業要素相互作用,交叉融合,在生產供給、生態環境、生活習俗、文化教育等方面形成了不同的複合功能效用。產業興旺要求進一步開發、拓展和利用鄉村產業的多種功能,提升農業的綜合產業效能和社會價值。
首先是鄉村產業的生產供給功能。產業興旺要求鄉村產業發展以滿足國內居民的多層次消費需求為基本價值目標,著力提質增效,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高質量特色化需求。
其次是鄉村產業的生態環境功能。良好的鄉村產業經營模式有利於改善人居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
再次是生活習俗功能。產業興旺要求鄉村生活習俗在特色產業發展中實現傳承、保護和開發,推動農耕文化和風土人情發揚光大。
最後是文化教育功能。鄉村產業是鄉土文化的重要載體,代表著鄉村文明的進步。鄉土文化不是單一的個體,而是紮根於農村生產活動,構成鄉村產業發展的重要元素。同時,鄉村產業也承載著尊重勞動、尊重自然、尊重傳統的道德教育功能,承載著守信樸實、堅韌勤勞、尊老愛幼等優秀農耕文化的傳承和教化功能。
(安根團隊摘自李國勝:論鄉村振興中產業興旺的戰略支撐)
安根團隊,20餘位各領域農業專家,提供成熟的土壤恢復整合方案、生態修復整合方案、農殘解決整合方案和生態農業社會化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