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堤村本是晉寧的“百年漁村”,本該在捕魚季呈現“百舸爭流”之景的著名漁村,卻因為滇池“十年禁漁”和滇池治理的政策,受到了不小的影響,這下該怎麼辦?
陽春三月,沙堤村近2000畝油菜花開遍了環湖路兩邊,為滇池南岸增添了太多明媚的色彩。順著這片油菜花往沙堤村通村道路上走,萬里晴空、陽光和煦、微風陣陣、香氣撲鼻、錦花秀草……一切與春天有關的美好成語用在這裡都不足為過。
筆直的進村道路上,老人拉著孩童、孝順後輩攙著家中老者慢慢行走的模樣,以及耳畔蜜蜂的嗡嗡聲和頭頂各種小鳥的歌聲,混合著眼中灑滿的這一片金黃,成了自然裡的一幅景,一個關於“百年漁村”蛻變的故事。
前些年,沙堤村嗅到了國家關於滇池治理政策越來越嚴苛的氣息,未雨綢繆開始走農業轉型之路。最開始,臨近滇池的沙堤村民是靠著捕魚為生的,但隨著滇池保護政策的出臺,“禁漁”期的沙堤漁民上岸種田,從最初的水稻再到蔬菜和花卉,漁民變村民的沙堤人靠著一雙勤勞的雙手和靈活的頭腦發家致富,但伴隨的滇池面源汙染讓人十分頭疼。
2018年,沙堤村率先拔除了60畝蔬菜大棚,搞起了恢復傳統水稻種植的試點。2019,沙堤村村民在祝福祖國70華誕之際,在稻田裡種下了愛國主題的彩色水稻,吸引了大波大波的遊客前來拍照觀光,一下子打開了沙堤村鄉村旅遊的名氣。去年年底,沙堤村將全村8個自然村11個村民小組,總面積是2502畝的大棚全部拆除種油菜花,在響應滇池保護號召的同時,“一石二鳥”地實現從一產業直接轉型至三產業。
拆除大棚,意味著農民失地,這相當於是動了群眾的“乳酪”,群眾能幹嗎?對此,村“兩委”透過“四議兩公開”、召開全村村民大會、利用村內的“大喇叭”等形式宣傳拆除工作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做到了拆除工作宣傳動員100%家喻戶曉。村幹部還挨家挨戶做工作,告訴大家土地流轉之後將發展生態種植,以打造鄉村旅遊和民俗特色為切入點,最終達到鄉村振興的目標。
沙堤村黨總支書記、主任鄭坤明說:“拆除大棚後,村民的收入分三塊,第一塊是土地流轉的租金,村裡按照一畝地每年5250元,且租金每三年遞增一次,每次遞增不少於15%給付給農民。第二塊是村民外出務工,由於村子離七彩雲南·古滇名城僅有10分鐘的路程,加上企業的用工需求大,失地農民到“七彩雲南”務工的人數呈現逐漸遞增趨勢。第三塊是外出租地,下一步村裡還會積極為外出租地的農民爭取相應補助,以確保外出租地人員的收入”。
很快,村裡的這一規劃得到了群眾的擁護。在去年12月底,沙堤村所有的大棚拆除完畢。沒了白色薄膜覆蓋的土地露出了它本來的樣子,田園式的模樣讓人愛了又愛。這裡冬季種下的油菜和秋季成熟的水稻都將成為第三產業發展的強有力支撐。沙堤村民的年收入人均也達到了14000元。
沙堤村村民張瑞穎指著這片金黃,驕傲地說:“村裡大批次種菜籽花之後,環境變得又好又美,特別有小時候的感覺”。
主流聲音 權威釋出
終審:段正祥
編審:方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