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地收入和打工收入之間的差距,已經讓大多數農民,將外出打工,作為自己的主要收入途徑。
其實,在我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之前,農村的耕地大多都“3年一小調,5年一大調”。而就此產生的負面影響,則是土地權屬的頻繁調整,讓儘可能壓榨土地地力,增大產出的做法,成為了當時的普遍現象。此外,下鄉企業向農業的進軍,也宣告著“割韭菜”時期的來臨。
下鄉企業“割韭菜”,會帶來哪些影響?
首先,下鄉企業,在提升農產品價值的同時,也將利潤進行了集中。農產品之所以利潤較低的根本原因,就在於未能透過加工,來實現其價值的提升。而對於尚未擁有足夠財力的農民而言,資金雄厚的下鄉企業,很輕易就能實現這一切。然而,就目前來看,農民參與農業全產業鏈的方式,大多僅僅停留於土地出租,致使大部分利潤,被主要集中於企業手裡。
與此同時,以利益為出發點,很容易讓下鄉企業,對土地地力進行過度壓榨。如上述所言,土地重分頻率過快,會導致土地地力被過度壓榨。而在這一點上,下鄉企業與土地重分,貌似不謀而合。畢竟,以利益為出發點的情況下,為了在短時間內,創造出最大產出,下鄉企業對土地地力的壓榨,在壓榨程度和範圍上,一般情況下,都要高於土地重分。
綜上所述,下鄉企業“割韭菜”時期,確實已經來臨,只不過受影響的不僅僅是農民的錢包,還有無法再生、彌足珍貴的土地資源。在國際局勢瞬息萬變、種子“被卡”、我國人多地少的情況下,如何端牢我們自己的飯碗,將變得越來越重要。而對應的方法,就是充分賦予農民收益權和監督權,讓農民得到的不只是微薄的土地租金,而是企業的股東。
國家施行土地動態監管
近期,自然資源部農用地質量與監控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朱道林,在接受記者的採訪時,明確表示國家將施行土地動態監管。對應的措施主要包括利用衛星遙感影像監測等技術,每半年監測一次土地利用情況,對佔用或破壞耕地的行為,將進行嚴格查處;繼續嚴格管控永久基本農田,對大規模建設確需佔用永久基本農田的,必須依法予以補劃。
由此可見,國家對於耕地,尤其是永久基本農田的保護力度,正在逐步加強。其中,採用先進技術,對土地進行實時監測的措施,能提前預防和探知土地被破壞的情況。對於相關行為的嚴格查處,也能更好地保護土地資源。除此以外,對永久基本農田依法補劃的措施,有利於保障優質耕地的總量不減少,為後續提升土地生產能力,打好基礎。
面對土地利用問題,農民該注意什麼?
首先,確保農地農用。近幾年,受種地收入低、勞動力外流等因素的影響,部分農民對土地進行了撂荒、建房或種樹處理。而現在,“半年一測”的土地監控措施已經出臺,因此,建議農民確保農地農用,以避免不必要的損失。
其次,選擇正確的“讓地”方式。在鄉村振興的政策扶持下,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下鄉發展,而土地是其發展根本。因此,建議農民選擇正確的“讓地”方式,堅持以土地入股,而非簡單的土地流轉,進而獲得更多的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