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部分自持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在看待農民工時喜歡戴著一種有色眼鏡。動不動就是用貶低和蔑視的口氣在不同場合胡言亂語、信口開河,用侮辱性的言辭羞辱農民:什麼農民四肢發達頭腦簡單;什麼懶惰、愚蠢的鄉下人;什麼農民不值得尊重等等,還有些人一說到最沒用的人群時首先想到的就是農民。農民能接受嗎?
是的,農村沒有太多的經濟市場,也沒有白領藍領之類的精英人才和高科技領域。可你有沒有想到過,在城市這些體面的人群中,很大一部分人的前身是農民或是農民的兒女,經過自己的努力,改變了農民的身份,大部分人的心裡面仍就保留著農民的勤勞與擔待,撐起了各行各業建設的重任。而他們的父輩們卻由於缺少文化,只能靠在城市的建設中扛起贓、險、累、重的繁重體力工作,來相對地增加一些收入。但在他們的心裡卻有著一種潛在的“不服與抗爭”,這點亦不容忽視,說白了就是農民工心中日益高漲的希望城市給予理解與接納的呼聲。換言之,就是城鄉人格尊嚴平等和城市應當給予他們的肯定與尊重。
時至今日,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民的整體素質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儘管如此,仍舊有許多的遺憾:在城市的某些角落,對待農民工猜忌、蔑視、甚至是排斥的人和事仍有很大的市場,這與大多數城市人群認同平等的主體意識而格格不入,由此生髮出來的一些帶有“歧視”色彩的事件引人反感、讓人痛心。
透過自我不凡、高人一等的所謂體面不難發現:少數城裡人和有體面的人,圍繞農民工“小毛病”釋放出的不友善情緒,很多時候是對準了農民工在行為習慣、文化水平、法治理念等問題上與城市發展節奏的某些不協調而“以點帶面”的片面認知。這其實是一種苛責,一種狹隘。莫說廣大農民工正在積極加速對城市生活的提升與融合,即便還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小毛病”,也與長期橫亙在城鄉之間的二元生活結構有關。這種不同生活背景所產生的生活模式,註定將會發生碰撞與交鋒,無論這種衝突持續的時間與強度如何,但農民的貢獻是顯而易見、誰也磨滅不了的事實,農民工的作用是無人能取而代之的。城市不斷刷高的樓宇、延伸的馬路、成綠的林蔭,無不浸潤著農民工們的辛勤勞作。
農民工要不要值得尊重?其實略加思索就有了答案:農民工是一群幹著最苦最累的工作,拿著並不相稱的最低收入,卻有著最大貢獻的一個群體。城市人不願乾的活,都交給了農民工,比如建築工地、衛生清潔、工廠裡重體力活、高汙染工種,都是農民工在做。可當我們回過頭來看看,農民工們得到了什麼呢?他們建設了城市,卻享受不到城市發展的絲毫紅利,甚至自己的子女都擠不進這座城市,付出與收穫已經嚴重失衡,難道他們還甘心讓人抵毀?農民本是衣食父母,反倒成了不值得尊重的人,豈不是打擊了農民為國家樂於奉獻的積極性?奉勸那些所謂的有地位、有品質的人,別再顛倒是非了,請多給他們一些理解和尊重吧。農民本來就是受益最少、受傷最多的群體,特別是農民中的老人,別給他們傷口上撒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