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青魚、草魚、鰱魚、鱅魚被稱為四大家魚,同時也是廣大老百姓的“菜籃子魚”。
在50年代之前,養殖四大家魚還需要從長江、湘江、西江等自然水域捕撈野生的魚苗。人工繁殖技術被攻克後,四大家魚的養殖產量節節攀升,在1998年時足足佔了淡水魚總產量的57%,到了2019年,這一比例有所下降,但依然維持在51%的水平。
四大家魚
在國內,四大家魚拿下了淡水魚產業的半壁江山,提供了可觀的優質蛋白,堪稱“國民功臣”。而在國外,四大家魚卻成了入侵物種,在自然河道氾濫失控,一度被視為“四害”,被諸多媒體報刊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四大家魚被引入到100多國在上世紀70年代,四大家魚作為養殖品種被引到了世界上很多個國家。截止到2012年,世界上共有109個國家和地區引入了草魚,有38個國家和地區引入了青魚,引入鰱魚和鱅魚的分別有93個、77個。
這些家魚原本被養在封閉式的池塘中,之所以會逃逸到自然水域中,主要與兩大因素有關:第一是洪水等自然災害的推波助瀾,第二則是養殖場的疏忽管理和盲目的人為放生。
以裡海地區為例。1976年,裡海當地首次引入了鰱魚,後來因為洪水氾濫而引發了逃逸事件,鰱魚的野生種群不斷擴大。到了1987年,裡海地區的鰱魚產量就佔到了當地漁獲總量的65%左右。
在美國,四大家魚被統稱為“亞洲鯉魚”,其中的鰱鱅同樣是由於洪水災害和人為放生而逃逸的。值得一提的是,美國的密西西比河水系四通八達,水網密佈,猶如一條淡水高速公路,這使得四大家魚在短期內就擴散到了多條河流和溪流中。
四大家魚的過度繁殖給美國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從2004年開始算起,美國政府直接投入的治理費用就高達6.07億美元,在下一階段,用於防治四大家魚的專項經費將高達15億美元。
2015年時四大家魚在美國的種群分佈
在過去的十幾年裡,鰱魚和鱅魚相繼抵達了伊利諾伊州的最北部,這引起了美國專家的擔憂:如果不加強管控,鰱魚和鱅魚很有可能會抵達五大湖——世界上最大的淡水系統。
加拿大的漁業和海洋部曾對五大湖區的經濟價值進行過評估,該評估認為:在2018年之後的20年裡,五大湖區的商業捕魚、休閒漁業以及旅遊業等諸多產業的總價值將高達1790億美元。如果鰱鱅抵達湖區併成功建群,那麼五大湖的生態和經濟都將陷入巨大的危機。
鰱鱅在部分河道氾濫
伊利諾伊州緊鄰密歇根湖,是防止四大家魚進入五大湖的關鍵要塞,防控任務尤為關鍵。該州自然資源部的部長表示,2019年漁民在德普萊恩斯河共清除68萬公斤的亞洲鯉魚,該河段的亞洲鯉魚數量比2012年減少了96.7%,但防控形勢依然相當嚴峻。
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的負責人表示,目前五大湖中已發現180多種外來物種,但大多都未掀起波瀾。同時,該負責人還強調:湖區的生態環境非常適宜亞洲鯉魚的繁殖,由此帶來的威脅尤其令人忌憚。
通往密歇根胡的運河上設立了數量眾多的攔截網
為了阻止四大家魚進入五大湖地區,2021年1月,密歇根州和伊利諾伊州的州長聯合簽署了一項協議:計劃動用800萬美元的專項資金,用於封鎖連線密歇根湖的人工運河——“魚牆”的修建或將成為阻止四大家魚擴張的最後一項保險措施。
四大家魚淪為“四害”,失控的原因是什麼?四大家魚之所以能夠在多個國家的自然河道氾濫成災、佔地為王,這和強悍的適應能力密切相關。四大家魚在4~40℃的水溫中都能夠正常存活,美國本土和加拿大南部的大部分生境中均存在理想的繁殖水溫。
在食性方面,鰱鱅以浮游生物為食,草魚以水生植物為食,青魚則更偏愛水底的螺類——而在自然水域中,這些食物的儲量往往都非常豐富。因此,外來的家魚根本不愁吃喝,可以盡情收割底層的食物資源。
美國的科學家指出,亞洲鯉魚每天能吃掉相當於自身體重5%~20%的食物,在某些河道是絕對的優勢物種,佔當地生物量的80%~95%——而這,正是過度繁殖的直接證據。
說起繁殖,四大家魚個個是“當仁不讓”,產卵量基本都能達到百萬枚/尾的級別。
比如在美國的密西西比河流域,雌性鰱魚的產卵量在31~134萬枚左右,最高能達到430萬枚;而在俄羅斯的捷列克河,這裡的鱅魚懷卵量也達到了186萬枚,建群能力相當驚人。至於青魚和草魚,在一個繁殖季節也能產下50~120萬枚卵,堪稱“生育機器”。
這些家魚的受精卵要想順利孵化,還需要滿足一定條件。眾所周知,四大家魚都屬於洄游性魚類,在繁殖時需要經過長距離的遷徙,有了水流的刺激才能順利排卵排精——而在繁殖洄游的途中,水壩往往是最大的“攔路虎”。
總之,四大家魚在海外各國紮根併成功建群,這其中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兼而有之。隨著種群數量的不斷增長,家魚帶來的隱患會越來越大,想要徹底消殺並不現實——畢竟,僅僅是治理費用就將是一個天文數字。
在長江流域,四大家魚卻成了保護物件?長江流域原本是野生四大家魚的主要產區,上世紀50年代是漁業捕撈的巔峰時期。
在1956年,長江中四大家魚的天然捕撈量高達45萬噸。然而到了1979年,四大家魚的產量就明顯在走下坡路了,全年捕撈量只有區區18萬噸,之後的產量也在持續下跌——2019年前後,長江全流域所有經濟魚類的捕撈量已經不足10萬噸。
不僅如此,長江沿線的漁民還發現四大家魚魚苗的數量也在急劇減少。近年來的調查顯示,長江中野生家魚的苗種數量已經不足20億尾,比1965年1291億尾的巨大基數相比,減少幅度達到了驚人的99%。
因此,無論是成魚還是幼魚,長江中四大家魚的資源趨勢都在減少,生存現狀不容樂觀,目前最有力的保護方式就是大規模的增殖放流。
增殖放流是恢復漁業資源的有效方式,國際上與之相關的案例不勝列舉。
比如,日本為了恢復大馬哈魚資源,在1982年共放流了1400噸的魚苗。經過4年的生長肥育後,這些魚苗開始繁殖洄游。在1986年,日本沿岸的大馬哈魚漁業重回巔峰,捕撈量達到了15.5萬噸,這一產量是4年前放流量的100多倍。
洄游的大馬哈魚
“放流保種”的方法,在長江流域同樣適用。需要注意的是,導致家魚資源量衰退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水利工程的興建、圍湖造田活動、水域汙染、酷漁濫捕等等。因此,為保護家魚資源,也不能僅僅只依賴人工放流,以下兩點工作也不容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