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歲的袁隆平,依然活躍在農業大舞臺上。因為,袁隆平還有兩個目標:一個是高產,一個是雜交稻覆蓋全球。
前不久,袁隆平又摘得“共和國勳章”的最高榮譽。但袁隆平表示:他沒有想過退休的事情,最怕閒下來沒有事情做。目前,他和團隊研究的第三代雜交水稻正在向畝產1200公斤衝刺。
最近(10月14日),10月14日上午,由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出資成立的第三代雜交水稻種業有限公司在長沙舉行揭牌儀式,“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出任公司董事長。
推廣“海水稻”:發展1一畝,養活8000萬人
何為“海水稻”?袁隆平解釋道,並不是浸泡在海水裡生長的水稻,因為海水太鹹,根本種不了水稻。通常說的“海水稻”,是指在鹽鹼地上也能生長、能夠耐鹽鹼地的水稻即“耐鹽鹼水稻”。按照袁隆平的說法,“海水稻”能“化灘塗為良田,讓寸草不生的鹽鹼地稻花飄香”,這也正是“海水稻”的神奇所在。
袁隆平坦言,“海水稻”研究屬於水稻雜交的一種,對他來講,這一新課題既是挑戰也是一個巨大的鼓舞,雖然壓力、難度很大,但他希望有生之年,能夠研發成功,並大面積推廣到全世界,為世界糧食安全和促進世界和平發揮積極作用。
2016年,袁隆平及團隊選擇山東省青島市膠州灣畔進行“海水稻”試種,通過試種了300多個耐鹽鹼水稻材料和篩選,2017年9月,其中一個材料品種小面積測產最高產量達每畝620.95公斤,較國內外現有“海水稻”材料產量高出不少。同時,海水稻在國內新疆喀什嶽普湖、黑龍江大慶、山東東營軍馬場、山東青島城陽區、浙江溫州、陝西延安南泥灣次生鹽鹼和退化耕地等地試種或改良成功。此舉也標誌著“海水稻”專案進入了產業化示範推廣階段。
2018年,袁隆平在在迪拜郊外的廣袤沙漠中,利用稀釋的海水,在沙地中成功種植出了耐旱的水稻。
袁隆平院士也認為,如果中國能發展1億畝鹽鹼地種植水稻,畝產達300公斤,可多養活8000萬人口,可增加總產300億公斤,相當於一個湖南省的水稻總產,對保障中國糧食安全的作用不可估量。
我們發現,在海水稻種植中慢慢的智慧農業身影,大資料平臺、物聯網技術、人工智慧、灌溉技術等等智慧裝置貫穿每塊鹽鹼地。
作為90歲的老人,袁隆平對網際網路和新事物充滿了開放態度和好奇心。近幾年,袁隆平除了研究雜交水稻,還積極攜手網際網路公司、阿里發展智慧農業和數字化農業。
搞智慧農業:創立網際網路品牌、攜手阿里
近幾年,數字農業和智慧農業已經成為國家政策的重點,無論農業農村部還是地方政府紛紛出臺數字農業的扶持政策。
京東、阿里、華為等網際網路企業也紛紛佈局數字農業,其實,90歲的袁隆平也正在積極把網際網路營銷、網際網路技術植入水稻種植和研究之中。
我們一起來盤點下,袁隆平與網際網路的故事。
1、創立網際網路品牌:袁米
褚橙、柳桃、潘蘋果...褚時健、柳傳志、潘石屹都有自己的網際網路品牌。作為中國雜交之父袁隆平,也一定有自己的網際網路品牌。
袁米是依託袁隆平院士領銜的海水稻研發中心技術團隊種植出來的大米品牌。2017年3月28日,袁米在選育階段性成功後正式亮相,開啟了網際網路商業化之路,成為褚橙之後的網際網路農業品牌網紅。
比如,袁米參加“開始吧”的眾籌資料驚人,18秒破百萬元,2小時破千萬元,最終,袁米認籌額為2140萬元,成為當時“中國農業第一籌”。
2018年,袁米公司已與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管委會達成投資協議,整體投資11億元在黃河北建設袁米創新產業園,專門在鹽鹼地種植和產業賦能。
2、攜手阿里:共建“畝產一千美金計劃”
2018年6月13日,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領銜的青島“海水稻”研發團隊,將與阿里巴巴農村淘寶達成合作。袁隆平“海水稻”團隊將加入農村淘寶發起的畝產一千美金計劃(每畝地的產值超過1000美元),而農村淘寶也將加入袁隆平“海水稻”團隊袁米農業科技領銜的中國稻米食味與品質研究院,雙方將在電商脫貧領域展開全面合作。
據了解,目前雙方的合作已經進入實質性階段,“海水稻”終端品牌“袁米”的種植和推廣成為首個落地專案。後續,雙方將共同創辦“畝產一千美金”研究院、“中國稻米食味與品質研究院”,並啟動多個維度的專案協作,並擇機對外公佈。
3、改良鹽鹼地:發展智慧農業
眾所周知,鹽鹼地不具備種植水稻的條件,但通過改良後,就滿足水稻生長的條件。
袁隆平的海水稻就是要實現1億畝鹽鹼地的水稻生產與種植,其中就需要智慧農業和物聯網技術。因此,袁隆平團隊推出““四維改良法”。
據了解,袁隆平團隊的四維改良法”是由要素物聯網系統、土壤定向調節劑、植物生長調節素及抗逆性作物(即“海水稻”等耐鹽鹼作物)四大要素系統組合而成的一套技術方法。其實,四維改良法能夠實現土壤改良和土地數字化、農業智慧化。
比如,該要素涉及物聯網技術、大資料雲平臺、AI和專家診斷系統,智慧調控土壤狀態及水、肥釋放等等對鹽鹼地進行改良和升級。
為了更加高效改造利用鹽鹼地,袁隆平團隊還與華為深度合作,共建智慧農業全球聯合創新中心,通過資訊科技、物聯網技術、智慧裝備等實現農業生產的自動化、智慧化,降低生產的人工成本和農業投入成本。
袁隆平指出,從產業角度而言,鹽鹼地稻作改良以每畝地1萬元成本計算,可拉動萬億級產業鏈,連同產業配套和基礎設施建設,可以創造3萬億至4萬億元內需。鹽鹼地大多分佈於貧困地區,建設資金的投入可以有效地帶動精準扶貧工作,真正實現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推動全面實現小康社會。
最後總結一下,90歲的袁隆平還在創新與變革,我們又該如何緊跟時代的腳步呢?另外,對未來的青年,袁隆平寄語道:理想要高雅一點,要向前看,不要向錢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