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至小滿,正是江南中稻播種時節。一粒粒稻種被送入大地,孕育豐收的希望。
可是,那位一輩子做著“禾下乘涼夢”、總是追著水稻要產量的老人,卻悄悄地走了。
2021年5月22日13時07分,“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協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
還記得2020年秋天,衡南縣雲集鎮示範的第三代雜交晚稻測產。年已九旬的老人,向水稻高產潛力發起了又一次衝鋒。
△2020年11月2日上午,第三代雜交水稻衡南示範區舉行晚稻測產儀式
週年畝產稻穀突破1500公斤,達到1530.76公斤!老人有點耳背,當聽清楚了結果超出預期時,情不自禁鼓起掌來!
“非常激動!非常滿意!還要為國家糧食增產再作貢獻!”
“我的腦瓜子還可以,還要從‘九零後’一直工作到‘百零後’。”
那一幕幕恍如昨天,就在眼前……
壹
91年前,北平協和醫院裡,林巧稚大夫接生了一位嬰兒,就是日後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家裡人沒有想到,這孩子會和水稻結下如此深的緣份。
當19歲的袁隆平,執意要學農時,疼愛他的母親聽了,嚇一跳,說,傻孩子,學農多苦啊。
袁隆平死活要學。小時候的一次出遊,早讓袁隆平心有所屬。紅紅的桃子、紫色的葡萄、五顏六色的鮮花,一下子就吸引了他,從此對田園之美充滿了嚮往。
為了說服父母,他還擺出大道理:吃飯可是天下第一樁大事,沒有飯吃,人類怎麼生存?最後,父母讓步了。
1953年,袁隆平大學畢業分配到湖南安江農校教書,乘坐的是那種靠燒木炭的汽車翻越雪峰山,從長沙到安江花了兩天。
不久遇上困難時期。嘗過飢餓的刻骨滋味,他愈加懂得糧食的珍貴。
田園之美,承載了生命之重。“願天下人都有飽飯吃”,一個樸素的心願點燃了一顆求索的心靈,開始了充滿艱辛的科學長征。
貳
近半個世紀來,在世界雜交水稻的版圖裡,中國一直佔據著領先的位置。
追根溯源,是袁隆平寫下的一篇劃時代雄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1961年的一天,安江農校的一塊試驗田裡,正在選種的袁隆平發現有一株稻“鶴立雞群”,穗子比普通稻穗要大許多。
欣喜的袁隆平待其成熟後小心翼翼收下種子。那是他發現的一株天然雜交稻。
水稻是雌雄同花,沒有雜交優勢!傳統遺傳學理論早有定論。可袁隆平相信自己的眼睛!
一個鄉村教師挑戰世界權威,多少人等著看笑話。他卻不在乎。這是對科學的誠實,更是對彼時深陷於饑荒的百姓的誠實。
兩年內,他冒著酷暑檢查了幾十萬株稻穗,終於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株,也就是雜交水稻的母本。就在那篇論文裡,袁隆平首次描述了水稻雄性不育株的“病態”特徵,開啟了我國水稻雜交優勢利用技術研發的序幕。
從上世紀七十年代雜交水稻三系法配套成功,到上世紀九十年代雜交水稻兩系法闖關成功,從20多年來超級稻不斷重新整理世界紀錄,到近幾年第三代雜交水稻走上前臺,水稻的世界滄海鉅變,水稻的單產步步攀升。
沒有改變的,是袁隆平圓夢的初心。
前幾年,為了產量的事,他發了一回好大的脾氣。
“三一工程”是袁隆平提出的新戰略,即三分地產出360公斤糧食,養活一個人。準備專案申報材料時,專家們提出:水稻又要優質綠色又要實現高產,難度很大,是不是將高檔優質稻的產量降低10%?而且優質稻賣得高些,收入還多些。
袁隆平把本子往地上一丟,說:“我不同意,錢有什麼用?當你沒有飯吃的時候,兩個金元寶買不到一個饅頭。”產量指標就這麼保住了。難是難,那跳起來去達標!
△2001年9月25日,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試驗田裡察看超級雜交水稻。陳金華 攝
從壯年到老年,水稻都像是他的“孩子”。他家的後院,緊挨著試驗田,即使晉級“90後”了,一天也要看上三四回。
叄
雜交水稻覆蓋全球,是袁隆平的另一個夢。
他常常說,倘若全球有一半稻田種上雜交稻,按每公頃比常規水稻增產2噸計算,則增產的糧食可以多養活4—5億人口。那都是一個個生命啊!
30多年來,我國雜交水稻技術國際培訓班為80多個發展中國家培訓了14000多名雜交水稻技術人才。培訓班裡,總能看到他的身影和笑容。
他自豪的是,在印度、越南、菲律賓、孟加拉國、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亞、美國、巴西等國,雜交水稻已實現大面積種植。
農民高興了,他就高興。不論他們是哪裡的農民。
肆
常年在田裡研究勞作,袁隆平也常被人當作農民。他比真正的農民還黑、裝束還簡單,顛覆了人們對大科學家的刻板印象。
農民們看到他,都想圍過來。有的,就想看看和電視上是不是一樣;有的,拿著自家幾個土雞蛋,想送給心中的“米菩薩”;有的,只是想和他說說話……
水稻南繁基地的“候鳥”,他當了幾十年。在長沙,過一次真正的夏天,冬季搬到海南再過一次夏天。三系雜交稻攻關期間連續七個春節,他都是在海南過的。
在袁隆平看來,實踐意味著離真理更近,下田就是做研究的本分啊。
△2019年4月30日,袁隆平在檢視水稻生長情況。新華社 發
在心愛的水稻面前,自稱“愛好自由、特長散漫”的袁隆平,守著他的本分。
此時的三湘大地,候鳥歸巢。遠行的老人也飛回來了,可萬萬沒想到,讓我們痛徹心扉……
我們記得,在2019年接過共和國勳章的那一刻,他還在憧憬又一個高產目標實現!
我們多想看到,他成為“百零後”的那天,豪邁地宣佈:還要幹到“一零後”,還要向更高產進軍!
可是,那個手捧稻穗憨笑的老人終究是離開了我們,離開了他朝思暮想,並且為之傾注了一輩子的稻田。
我們更願意相信,老人是化作了春風、夏雨和秋露,在禾下守護著他的“孩子”,守候他的夢……
△2019年9月16日,湖南農業大學,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受到學生的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