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農業>

美國農業經濟學家帕爾伯格曾說過這麼一句話,他說:“袁隆平把西方國家遠遠甩到身後,為中國爭取到了寶貴的發展時間,並將引導中國和世界過上不再飢餓的美好生活。”

提起袁隆平院士,只要是中國人,就沒有一個人是不認識他的。現今的華夏大地流傳著這麼一個說法:兩個“平”讓中國人過上好日子,吃上了飽飯,一是鄧小平,另一個就是袁隆平。讓人民吃飽飯的袁隆平,在人民的眼中就是“人民科學家”,是當代神農。

袁隆平院士不僅在中國被人尊敬,在全世界,袁隆平院士也是一個偉大的科學家,蜚聲中外,為世界各國人民所尊崇,被譽為是世界“雜交水稻之父”。

對於中國,乃至對於世界來說,袁隆平院士的功績都是不言而喻的,是厥功至偉。

袁隆平用一顆種子就改變了世界,他和其團隊發明的雜交水稻技術,在數年內就解決了十多億人的吃飯問題,增產的糧食每年可為世界解決3500萬人的吃飯問題,當真乃是當代神農。

袁隆平院士對中國和世界所做的貢獻,雖無法用語言將其完全地表述出來,但卻可以用八個字來概括袁隆平對中國,對世界的意義,那就是“天降神農,造福人類。”

20世紀90年代後期,美國學者布朗丟擲“中國威脅論”,他說:“到21世紀30年代,中國的人口將進入爆發式增長時期,預計人口將達到16億,到那時誰來養活中國,又有誰來拯救由此引發的全球性糧食短缺和動盪危機?”妄圖以此來引起世界各國對中國崛起的恐慌和仇視。

但是,中國註定是不會讓其陰謀得逞的。布朗丟擲“中國威脅論”不久,中國隨即就向世界鄭重地宣佈:“中國完全能解決自己的吃飯問題,中國還能幫助世界人民解決吃飯問題。”

中國能有如此底氣,靠的就是以袁隆平院士為首的一批優秀的農學家,正是他們的努力鑽研,攻克難關,不斷地提高中國的糧食產量,中國才能挺直腰桿子,自信地向世界宣佈我們能自己解決吃飯問題,甚至還能幫助世界人民解決吃飯問題。

本文筆者將向讀者呈現袁隆平不平凡但又平凡的波瀾壯闊的一生,講述袁老如何用一顆種子解決無數人的溫飽問題,又是用怎樣的平常心去對待自己身上的那些榮譽,又是如何堅持不懈,攻克難關,一次又一次地打破水稻畝產記錄的。

意外發現一株“與眾不同”的水稻,讓袁隆平開始了雜交水稻的研究

今天往後看1961年,這一年對於全世界人民來說絕對是歷史性的一刻。

袁隆平院士在這一年拋棄了當時壟斷科學界的米丘林、李森科的“無性雜交”學說,不顧他人“不務正業”的嘲諷,義無反顧地投入到了雜交水稻的研究當中。

誰也不會想到,袁隆平的這一轉變,會在日後改變世界,正是袁隆平這個義無反顧的決定,最終讓世界上無數的人得以在今天吃上了一個飽飯,不被飢餓所折磨。

1960年7月的一天,安江農校實習農場早稻田,袁隆平像往常一樣走進試驗田,檢視種在試驗田中的水稻的生長情況,以此方便進行接下來的水稻種植試驗。

就在這時,袁隆平看到了一株株型優異、顆粒飽滿的水稻,與其他水稻比起來,它顯得是那麼的“與眾不同”。隨後,袁隆平急忙往這株水稻跑去,他小心翼翼地握著這株水稻,細心地數著這株水稻的稻粒數,數完發現它居然有多達160粒,遠比一般水稻的稻粒數要多得多。

這一發現讓袁隆平喜出望外,要知道稻粒數越多,也就意味著水稻畝產越高。見此,袁隆平立即用布條在這株水稻上做記號,然後將其中所有稻粒留作試驗種子。

然而,到了第二年,也就是1961年,袁隆平卻發現這些種子生長出來的水稻並沒有母稻長得好,高的高、矮的矮,與一般水稻沒有任何區別,有些長得甚至更差。

“當時我非常失望地坐在田埂上”晚年袁隆平院士在接受採訪時,這樣回憶著當時失敗時的心情。看著這些被寄予厚望的水稻種子並沒有達到自己的預期,袁隆平很失望,也很沮喪。

可是,失望的袁隆平並沒有因此就放棄,他坐在田埂上仔細回想著此前試驗的種種細節,突然袁隆平的腦中閃現出了一件此前從未想到的事,那就是當時自己看到的那株“與眾不同”的水稻呈現出的是性狀分離狀態,也就是說它並不是自花授粉的,而是一株天然雜交種水稻。

這時,袁隆平立馬就想到,假如把雌雄同蕊的水稻雄花人工去除,授以另一個品種的花粉,這樣不就能得到具有雜交優勢的水稻種子了嘛!

但是,這種方法很是費時費力,幾乎不可能去大規模地培育,而如果不能進行大規模的培育,那也就失去了培育的價值。

瞬間,袁隆平的思路就陷入到了停滯狀態。

然而,這也並沒有難倒袁隆平,思慮片刻,很快袁隆平就又想到了一個方法:

專門培育一種雄花退化的水稻,然後將其他品種的水稻混種在一起,這樣等到授粉時間,用竹竿一掃,花粉就能自動落到雄花退的水稻,如此就能大量生產雜交稻了。

想到這裡,袁隆平欣喜若狂,他決定不再被權威所束縛,開始正式投入到雜交水稻的研究。

接下來數年時間,袁隆平經常頂著炎炎烈日往返於學校與試驗田之間,去尋找那株此前從未有人找到過的雄花退化,只有雌花的變異水稻。

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袁隆平找到了它。

1964年7月5日,袁隆平在安江農校實習農場的洞庭“早秈稻田”中找到了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爾後,袁隆平就是利用這株不育株,培育出了中國第一代雄性不育材料種子。

1965年7月,袁隆平又在安江農校附近稻田中,找到了5株不育株。之後,經過袁隆平二年精心的培育,共有4株不育株繁殖出了1、2代不育株。

一年後,經過近5年的試驗和研究,袁隆平院士關於雜交水稻的研究終於有了顯著的成果。

1966年,袁隆平院士在《科學通報》上發表了自己關於雜交水稻研究的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自此開啟了中國雜交水稻研究的序幕。這篇論文雖僅僅只有四個版面,看似很是簡潔,但它背後的意義卻尤為重大,中國人真正吃飽飯,就是從這篇論文之後開始的。

10年曆經艱辛坎坷,袁隆平終培育出世界上首株三系雜交水稻

這篇論文讓袁隆平院士,也讓全世界找到了雜交水稻的研究方向。

然而,方向雖然找到了,可是這並不代表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研究之路就一帆風順,從“紙上談兵”到實戰,雜交水稻的研究之路走過了一條充滿坎坷和崎嶇的艱辛路。

1968年5月18日,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研究遭到了一次幾乎毀滅性的打擊。

這一天,袁隆平剛剛在4月30號插在安江農校中古盤7號田裡的700多株珍貴的不育材料秧苗,不知道被誰在夜裡全部拔除毀壞。

看著被毀壞得一塌糊塗的試驗田,一時間袁隆平是心如刀絞,痛徹心扉。就這樣,他呆呆站在試驗田旁,久久未移動半步,誰都清楚此時袁隆平的心裡很痛,很痛。

或許是上天不忍看著為蒼生謀福祉的袁隆平如此的心痛,它給了袁隆平一次重來的機會。

在水稻秧苗被毀壞的第5天,苦尋數日的袁隆平終於在學校裡的一口廢井中找到了5根殘存的較完好的水稻秧苗,憑藉著這5根水稻秧苗,袁隆平的育種試驗得以繼續進行。

期間,袁隆平又經歷了許多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為了能在全年的12個月內不間斷進行雜交水稻的研究工作,袁隆平分別在安江、三亞兩個地方進行試驗,與時間進行賽跑。

安江和三亞兩地相隔很遠,袁隆平對水稻試驗又一直都要親力親為,所以袁隆平一年到頭都在安江、三亞兩地跑,故而袁隆平失去了很多與家人相處的時間,兒子出生、父親亡故,他都因為雜交水稻試驗進入關鍵時刻,無暇回去看一眼。

為了國家,為了人民,袁隆平真的放棄了,也失去了很多東西。

袁隆平的堅持最終沒有白費。1971年11月23日,袁隆平的兩位助手李必湖、馮克珊經過堅持不懈地尋找,終於在海南一處隱秘的野生稻叢中發現了一株雄花敗育的天然野生稻。爾後,經袁隆平的確認,最終確定這就是一株罕見的野生稻雄性不育株。

之後,這株野生稻雄性不育株就被袁隆平院士命名為“野敗”。

為了攻克“野敗”的基因密碼,培育出合格的水稻種子,袁隆平無私地將它的資料向全國育種專家和技術人員作出了通報,並組織全國的專家一起攻克“野敗”的基因密碼。

1972年3月,在全國30多個科研單位,及成百上千的全國育種專家和技術人員的共同努力下,袁隆平成功培育出了中國第一個可用於實際種植的不育系二九南1號。

次年,歷時10年,袁隆平和他的團隊終於首次成功地培育出了世界上首株三系雜交水稻,歷史性的將水稻畝產從每畝300公斤提高到了每畝500公斤以上。

為讓世界人民都吃上飽飯,袁隆平一次又一次打破水稻畝產紀錄

成功培育出世界首株三系雜交水稻,將水稻畝產從每畝300公斤提到每畝500公斤後,袁隆平並沒有因為這個成績就驕傲自滿,原地踏步。為了讓中國,乃至世界人民都能吃上飽飯,袁隆平繼續前行,攻克難關,培育出更為優良的雜交水稻,一次又一次打破水稻畝產紀錄。

1974年,袁隆平成功培育出了中國第一個強優勢雜交組合“南優2號”,667平方米試種田的產量達到628公斤,再次突破中國水稻畝產的歷史性紀錄。

喜訊傳來,全國人民無不歡欣鼓舞,此時國家領導人華國鋒聽聞此事,深知此中意義的他立即發出指示,由中央財政撥出150萬元的經費,支援雜交水稻的推廣。

爾後,在中央支援下,雜交水稻種植面積迅速擴大。至1976年,全國雜交水稻種植面積達208萬畝,增產幅度20%以上。

80年代,雜交水稻迎來了最輝煌的10年,此時在國家的大力扶持和推動下,全國累計種植雜交稻面積12.56億畝,累計增產稻穀1000億公斤以上,增加總產值達280億元。

1997年,袁隆平院士再次開始新一輪“中國超級雜交水稻”的研究工作。

2000年,經過3年的攻關研究,袁隆平就實行了第一期大面積示範畝產700公斤的成果,比現有高產雜交稻每畝增產50公斤左右,再次打破紀錄。

2004年,袁隆平所培育的超級雜交稻又實行了第二期大面積示範畝產800公斤以上的成果,比第一期每畝增產100公斤左右,又一次打破紀錄。

此時,袁隆平依舊沒有安於現狀,在完成畝產800公斤的目標後,他再次提出畝產900公斤的目標。2007年5月11日,袁隆平在接受採訪時,再次提出了自己宏偉的目標:

一要在5年時間實現6000萬畝地產出8000萬畝地糧食的目標,為國家多產出2000萬畝土地的糧食。二要把雜交水稻推向國外,從現在3000萬畝擴大到2億畝,增產糧食要多養活1億人。

2013年9月29日,在袁隆平和其團隊的日夜攻關下,畝產900公斤的目標順利且超額完成,袁隆平培育的“Y兩優900”秈型兩系雜交水稻平均畝產達988.1公斤,創世界紀錄。

......

截止2020年,袁隆平和其團隊每年都在打破著水稻畝產的紀錄,在袁隆平院士的不懈努力下,中國人民早已擺脫了飢餓,世界各國數億人也因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有了一頓飽飯吃。

世界公認“雜交水稻之父”,無私奉獻贏得世界人民尊重

1979年4月,袁隆平受邀參加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舉行的國際水稻科研會議。會議上,袁隆平對自己的論文《中國雜交水稻育種》進行敘述,並接受了與會專家的詢問。

袁隆平用自己精湛的答辯,及論文中紮實的資料,贏得了在場所有專家的熱烈掌聲,專家們一致認為在袁隆平的帶領下,中國的雜交水稻研究已經處於世界領先水平。

1982年,在菲律賓召開的國際水稻研究科研會議上,袁隆平被大會授予“雜交水稻之父”榮譽稱號。會議上,大會主席斯瓦米納森在發言時,這樣說道:“我們把袁隆平先生稱為雜交水稻之父,他是當之無愧的!他的成就不但是中國的驕傲,更是世界的驕傲。”

1985年10月15日,袁隆平獲得聯合國智慧財產權組織頒發的“發明和創造”金質獎章;

1995年,袁隆平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1999年,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臺將發現的一顆未被命名的小行星,命名為“袁隆平星”;

2006年4月,袁隆平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

面對著這些榮譽,淡泊名利的袁隆平從來都沒有覺得這是自己應得的,更沒有把它當作炫耀的資本,袁隆平總是跟別人說:“榮譽不屬於我個人,屬於整個中國!”

但是,這些榮譽對袁隆平來說的確是理所應當的,他對中國和世界的貢獻配得上這些榮耀。

從1986年至2007年,袁隆平和同事們一共培訓了來自30多個國家的500多名科技工作者,教授了他們當時最先進的雜交水稻技術。同時,袁隆平也多次受邀前往菲律賓、美國、日本、法國、英國、埃及、德國等國,向他們國家的科學家們傳授雜交水稻培育和種植技術。

在國家和袁隆平的幫助下,世界各國在雜交水稻領域都得到了快速發展,比如越南的雜交水稻就已經應用於生產中,2004年越南種植雜交水稻65萬公頃,其獲得的產量要比當地最優良的水稻畝產,每公頃增產至少1.5噸,最高甚至達到2.5噸。

身價千億,卻甘願做個平凡的種田人

1999年,曾有一家專業資產評估事務所評估過袁隆平院士的身價,經過評估,僅僅只是“袁隆平”這個名字的品牌市值就高達1008.9億元。1008.9億元,這是何等的財富,放在任何人的身上,都是一筆天文數字,足夠他這輩子過上人上人的生活,十輩子也是揮霍不完的。

可是,對於袁隆平來說,金錢卻只是糞土。他曾說過:“人身上最值錢的東西,應該是裝在腦袋裡的知識。我一個老頭子,要那麼多錢幹什麼?花不了多少錢,也沒什麼時間花”袁隆平院士從來不在乎金錢,如果他在乎,只要他申請雜交水稻專利,他瞬間就能成為世界首富,可是他並沒有這麼做,他無私地將商業價值無可限量的雜交水稻技術奉獻給了全世界。

明明有著千億的身價,袁隆平卻始終過著與常人一般無二的平凡生活,吃的是粗茶淡飯,穿的是布衣素服,住的是國家獎勵給他的房子,出行靠的是一輛10萬以下的代步車。

袁隆平的生活就是這樣的平凡,這樣的樸素,讓人既驚訝,又尊敬。

“水稻比高粱高,稻穗比掃帚長,稻穀像花生米那樣大,我就坐在稻穗下乘涼,這就是我的夢想”接受採訪時,袁隆平這樣說著自己的夢想。

袁隆平院士一生最大的夢想不是賺多少的錢,而是做一個平凡的種田人。

在袁隆平的心裡,讓老百姓吃一頓飽飯,讓中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不用再捱餓,這才是他最需要做的,也是最想做的事情。

“我畢生的追求,就是讓所有人都可以遠離飢餓!”袁隆平院士用一生踐行著自己的諾言,他不在乎身後的名利,只在乎腳下的那一畝薄田。在他的眼中,薄田要遠勝於千億身價。

2021年5月22日13點07分,袁隆平院士與世長辭,享年91歲,永遠地離開了他熱愛的,熱愛他的祖國和人民。

但是,袁隆平院士雖已離去,可關於他的故事卻還在延續,延續,一直延續到永遠。

7
  • 面積僅2.5萬平方千米,大面積國土是沙漠,為何以色列農業發達?
  • 巴馬香豬豬丹毒和多殺性巴氏桿菌病的防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