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營企業的通病是人才流動大,主動流失的基本都是相對優秀、能夠找到下家的,這就形成了一個怪圈,民營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人數越多,人效就越低;人效越低、薪酬就沒有競爭力,內耗越厲害,人才流失加劇。
要走出企業越大、人效越低的怪圈,就需要用企業文化提升素質、穩定人心、凝聚合力、減小內耗。
70後的需求是安全,80後的需求是實惠,90後的需求是尊重,00後的需求是實現自我價值,這是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再到知識社會的必須趨勢,我們應該客觀地看到新生代組織的真正需求,才能在企業管理實踐中走出“守株待兔”的僥倖心理,投機主義已經成為過去,除了踏踏實實地搞好經營和管理,再無其它出路。
我們不得不承認,這是一個文化薄弱的時代,新生代有部分人選擇“躺平”,這是非常可怕的事,引起這種現象的核心原因是文化的缺失,這部分人沒理想、沒追求,沒有責任心也沒有積極性,企業要提升人效就要改造這些人;要改造這些人,首先要改造他們的思想,只有這樣才會改變他們的行為。只有文化能夠拯救他們,現階段也只有文化才能挽救企業,因為只有文化才能為員工賦能使命感、責任心、積極性,讓員工有理想、有追求,而不是“吃喝玩樂、混吃等死”。
用文化賦能員工使命感,讓員工有理想、有追求、有目標,有責任心、有積極性、有主動性,就要做好以下幾步工作。
1.共識企業使命
企業使命解決的是“我們企業為什麼而存在?”,而人的世界觀恰恰是“我活著是為了什麼?”,企業使命能夠昇華員工的世界觀,這是一定的。企業如果有理想、有追求,那麼員工也會有理想、有追求。因為自古以來,人類想生存和發展,離不開團隊分工協作;而企業使命是一群人甚至是幾代人為了理想和追求而不懈地努力。這就像“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只有偉大的理想和追求,才會有幾代人拋頭顱、灑熱血,殺身成仁、捨生取義,才會有解放戰爭中用血肉這軀鑄就鋼鐵長城;也只有“保家衛國”這樣偉大的理想和追求才會有抗美援朝戰場上的捨生忘死,用小米加步槍打退鋼鐵洪流。沒有理想和追求,我們企業能給新生代員工什麼呢?沒有理想和追求,我們憑什麼獲得社會認可、獲得客戶的信任和忠誠呢。
企業文化屬於思想的範疇,是用來教化員工的,是解決員工思維意識和認知層面的問題,是改善人的動機的。
2.將使命解碼到員工
使命分解到部門能解決企業責權不清、目標不落地的問題,降低企業內耗。
中國民營企業大部分不是死在市場上,是被自己人搞死的,將使命分解到部門,可以理清部門間協作的邏輯和脈絡,使責權更加清晰、目標更加量化,杜絕部門間的衝突和責任推諉,將文化與經營管理無縫結合,實現文化賦能目標管理,文化賦能計劃管理,使每名員工都牢記自己的使命和目標,思想不滑坡、目標不跑偏,全員使命目標一致,這樣才能實現組織凝聚力,組織合力上一個臺階。
使命解碼的最終成果是使命素質模型,必須能夠衡量並定期盤點和培育。
3.價值觀解碼
只有在偉大的使命驅動下,我們才能大談特談價值觀要求,不然價值觀一定難以落地,而且對新生代員工也不理解價值觀的意義,只會引起反感,因為使命改變思想,價值觀改變行為,在沒有思想指導的前提下,行為即使有改變也不會持久。
價值觀要思考的問題是“做職業人何為正確?”,恰恰符合一個人的價值觀“做人何為正確?”。
所以價值觀必須解碼為具體可衡量的言談舉止等行為表現,並歸納為價值觀素質模型,定期盤點和改善。
4.願景解碼
願景解決的是“企業全體員工願意看到的、大家願意為之努力實現的”,這也恰恰符合一個人的人生觀,人生觀要考慮的問題是“人的一生該怎樣度過?”。
願景解碼為員工的職業路徑和發展規劃,歸納為願景素質模型,是使命和價值觀踐行後的結果驅動,是體現企業的公平公正的管理機制。
5.盤點勝任素質
使命素質模型+價值觀素質模型+願景素質模型=勝任素質模型,與勝任能力模型相輔相成,定期盤點素質模型才能在組織中辨識優秀的人才,進行重點激勵和培育。
6.素質進化,人效提升
文化就是“以文教化”,推進一方人類文明、教化一方百姓,企業文化就是驅動全員素質進化、教化全員素質提升,留住素質優秀的,淘汰素質不合格的,最終實現全員“不用揚鞭自奮蹄“,這樣才能“穩人心、聚合力、降內耗”,持續的提升人效。
綜上所述,只有文化才能凝心聚力、聚沙成塔,才能賦予員工使命感和責任感、主動性、積極性,才能實現“素質進化、人效提升”。
使命是天、願景是地、價值觀是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