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是我們平常最常見的家畜之一,但是你知道它其他幾個名字嗎?都是怎麼來的嗎?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一、豕(shǐ)
是甲骨文上的一個字形,屬於象形字。而豬就像“豕”這個字表現的形狀,有長長的嘴巴、大大的肚子、四條小短腿、還有小尾巴,其含義指的就是是豬這個動物。
而我們現在稱為“豬”的這個字,則是後來人造的形聲字,從豕、者聲,後來漢字簡化將左邊表示的“豕”旁改為“犬”就變為“豬”。因此豬又叫豕。就好比狗和犬,意思都差不多。(有地方稱小豬為豚)
二、彘(zhì)
古人用“豕”和“彘”兩個字來代替豬這個叫法。彘和豕都在甲骨文裡出現的次數最多,兩者是通用的。當然,在甲骨文中,彘比豕多了一支箭,意思就是甲骨文裡的彘是指有兇性的豬,彘頭上多一個牙,即野豬。直到戰國時期,豕和彘才分化通譯。彘是指被圈養馴服的野豬,有時也指野性未馴的野豬。比如有一個成語就叫彘狗不如。
三、肥肥
說“肥肥”這個名字,就不得不說大明王朝,大家都知道明朝是朱元璋創建的,皇帝姓朱,與豬諧音。而封建社會中一直存在著避諱問題。所謂避諱,自然是“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而朱元璋作為一國之君,名諱自然是要避的。但是問題也就出來了,老百姓養殖的這個“豬”和大明王朝的“朱”諧音,要怎麼避諱呢?難不成要禁止養豬,禁止食用豬肉?
事實上這一點上,作為明朝的開國之祖,朱元璋在處理此事上頗為有趣。雖然在為政上這位皇帝可謂是生殺予奪,毫不手軟,但在避諱上,他對此事的處理卻顯得“萌萌噠”,不僅僅給豬改了一個“肥肥”的稱號,後又接受大臣建議改為“豕”,還曾賜給負責宰殺的屠夫一副“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的對聯。
四、萬里哼
朱元璋給豬起個新名叫肥肥,那麼“殺豬”也換了個叫法,百姓只得說“殺萬里哼”,這也是極為形象的。把豬的特點完美的表現了出來!
明朝皇帝明武宗朱厚照在位期間還頒佈了禁養和食用豬肉。明武宗之所以禁止民間養豬、殺豬,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明武宗本人屬豬;第二,豬與國姓“朱”同音;第三,吃豬肉會得瘡疾。當然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明武宗把“豬”等同於“朱”。對於違反禁豬令的人,處罰非常嚴厲,“發極邊永遠充軍”。明武宗頒佈“禁豬令”後,引起了民間的極大恐慌,豬肉幾乎在市場上絕跡。
消息傳到京城,留守的內閣首輔楊廷和立即上奏皇帝。楊廷和寫了一篇著名的《請免禁殺豬疏》,在這篇奏摺中,楊廷和逐條批駁明武宗禁止民間養豬、殺豬的理由,理直氣壯。明武宗雖然沒有被楊廷和的奏章打動,但他很快被現實打敗。轉過年來,禮部上奏說朝廷祭祀活動,要用豬牛羊三牲,如今豬肉絕跡,實在有違禮法。明武宗不得不向現實低頭,“內批仍用豕”,至此持續三個月的禁豬鬧劇宣告結束。